日前,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陜西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方案(2025-2027年)》。其中明確,圍繞重點領域打造典型場景、實施示范項目、推廣解決方案,加快建設西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推動產業發展、提升民生福祉。到2027年,制造、能源、文旅等重點領域智能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普及率超70%,涌現一批典型案例,智能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公共治理賦能成效顯著提升,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聚集區。
在“人工智能+”科技方面,積極探索人工智能驅動的新型科研范式,構建面向未來的高水平科研體系。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陜西實驗室和相關領域重點實驗室,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創新平臺智能化升級。促進人工智能與傳統學科深度融合,提升多模態、高維度科學數據整合與處理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原始創新成果。增強人工智能與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重點領域技術協同創新,推進創新成果加速落地轉化。拓展人工智能技術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創新應用。
“人工智能+”制造方面,以34條工業重點產業鏈場景應用為牽引,積極構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新模式。圍繞產品輔助設計、工藝優化、智能排產、質量檢測追溯等重點環節,推廣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智能制造典型案例。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融合多源數據,開發垂直行業模型和智能體應用,試點建設一批工業智能體。構建支撐智能體運行的基礎軟件平臺,在人工智能關鍵基礎軟件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建立健全四級智能工廠梯度培育體系,發揮智能工廠戰略創新聯盟等行業組織作用,系統提升制造企業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農業方面,圍繞全省8條農業重點產業鏈,加快建設“秦農大腦”。在蘋果、獼猴桃、奶山羊等特色領域,積極推進智能農機、農業機器人、農業無人機等設備研制和規模化應用,大力推廣環境監測智能調控、水肥藥精準管理、智能植保、疾病智能診斷、精準配方飼喂、自動采集清污等技術裝備應用,打造一批智慧農(牧、漁)場。探索應用“蘇武”智慧養羊等農業大模型,大幅提升病蟲害監測預警、畜禽養殖、農產品追溯管理等能力。加快實施楊凌示范區種業創新工程,著力構建智能育種體系,打造國家旱區種業創新基地。
(記者 張維)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