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榮
“作為政協委員,學習貫徹全會精神,首要任務就是當好政策落地的‘橋梁紐帶’和民生需求的‘代言人’……”11月11日,在西安圖書館,由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的“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提升委員履職能力”委員讀書活動正在進行,省政協委員、西安建苑(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劉勇的分享贏得陣陣掌聲。
最是書香能致遠。對于政協委員而言,讀書既是凝心鑄魂、提升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履職盡責、服務發展的有力支撐。今年以來,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持續深化引導委員開展讀書學習,推動讀書與履職深度融合。為及時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納入委員讀書活動,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在委員微信群發出通知,倡導委員圍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讀書活動,得到大家積極響應。
“全會描繪了美好的發展藍圖,而實現這些藍圖的關鍵,在于落實與實干。”劉勇表示,要牢記“黨和國家倡導的,就是我們要做的;人民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干的”,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與實踐緊密結合,為“十五五”發展建真言、獻良策、出實招,為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政協委員履職的基本要求。省政協常委、省統計局二級巡視員張虹在發言中說,要把履職實踐作為檢驗學習全會精神成效的重要標準,對標黨中央部署要求,著眼全國大局,立足陜西實際,堅持與“在西部地區發揮示范作用”的戰略定位相適配,與三秦百姓的美好期待相呼應。
張虹表示,要圍繞全會確定的“六個堅持”“十二項部署”,針對“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等重大任務,開展廣泛深入的協商議政,摸清情況、找準問題、提實建議,密切聯系界別群眾,及時反映社情民意,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傳工作,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示范引領作用、參謀助手作用。
“讀書學習,正是提升履職能力的重要路徑。唯有深鉆細研全會部署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要求,才能讓建言獻策更具前瞻性和針對性。”省政協委員、陜西蘭環環境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天舉說,委員履職關鍵在實效,需要建立“調研—建言—跟蹤—反饋”閉環,結合讀書所得,聚焦“美麗中國”“民生政策落實”等目標,提交建議后持續跟蹤辦理,及時調整完善,杜絕“一提了之”,實現學習與實踐雙向賦能。
讀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落實到為民盡責的具體實踐中。省政協委員、省氣象局原局長丁傳群表示,要圍繞全會提出的重點任務,特別是與氣象相關的領域,如氣象防災減災、氣候變化應對、生態文明建設、自然災害防治等,深入調查研究,利用政協平臺促進氣象與科技、教育、農業、水利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拓展氣象服務應用的深度和廣度。緊扣“十五五”規劃編制和實施,找準履職方向和發力重點,為氣象防災減災、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多年來,省政協委員、省信息通信行業協會會長高彩玲一直深耕陜西信息通信領域,結合全會提到的“強基增效”要求,她表示,將主動深入行業主管部門、基礎電信企業、田間地頭等地走訪調研,建議有關部門著力打造高質量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利用好特色優勢,抓統籌、擴投資、促協同、優生態,使新型基礎設施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源和穩定器;聚焦全會“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部署,聯合行業專家撰寫《關于優化陜西實驗室體系的提案》,建議圍繞未來產業和前沿領域謀劃布局省重點實驗室,承擔更多與全省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術研發任務。
“落實全會精神,關鍵要體現在‘懂行、敢言、善為’的履職實踐中。”省政協委員、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新聞中心主持人部主任申虹表示,將繼續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耕三秦大地的文化沃土,用鏡頭捕捉陜西發展脈動,以視聽語言講好新時代故事。緊跟信息技術發展潮流,推動內容創作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打造兼具思想性與觀賞性的精品力作,為文化強國建設注入陜西力量。
省政協委員、陜西水務發展集團董事長殷偉民表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關鍵在于對標對表全會各項部署和“十五五”時期的目標任務,將立足本職崗位,以全會精神為指引,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高水平履職盡責的工作實踐,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和更加務實的作風,奮楫爭先、善作善成,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作出應有貢獻。
審計監督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十五五”規劃落地見效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省政協委員、審計署西安特派辦一級巡視員王磊表示,將繼續聚焦主責主業,充分發揮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緊密圍繞科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共同富裕等重點領域,深入開展審計監督,推動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作為新時代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省政協委員、商洛市植保植檢站站長文家富表示,要準確把握綠色發展的內涵要求,緊跟農業科技前沿,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監測等數字化技術,不斷創新農業新業態,打造“生產+加工+文旅”產業鏈,培育綠色農業產業集群,探索適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生產技術模式,將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為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