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尚濃,酷暑難耐,丹鳳縣寺坪鎮毛里崗村的科技農業產業園里卻一片繁忙。溫室大棚內,趙榜女正彎腰在整齊的蔬菜槽間忙碌著,額角沁出汗珠,笑容卻舒展在臉上:“一天八十塊,在這兒干活離家近,掙了錢還能顧上家,咋能不高興?”旁邊水聲輕響,魚池里成群的加州鱸魚悠然擺尾,水波映著老人勞作的身影。

趙榜女所在之處,便是寺坪鎮新近建成的“魚菜共生”項目現場。作為商洛市第二家、丹鳳縣首家此類項目,它填補了當地農業生態循環技術的一項空白。該項目由商洛漁牧鮮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公司負責人周龍介紹道:“2024年元月通過招商引資來這里,項目規劃兩期,總投資1500萬元,占地100畝。目前一期基本完工,投資已達800萬元,建成了9個溫室大棚,集休閑觀光、果蔬種植、生態餐飲、水產養殖及智能農業于一體”。
“魚菜共生”究竟有何神奇?“簡單講,就是‘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周龍指著連接魚池與蔬菜槽的管道解釋,水產養殖產生的富營養化水體,經過專門處理轉化為蔬菜可吸收的養分,滋養蔬菜生長;蔬菜根系則如同天然濾芯,凈化后的水流回魚池,形成閉路循環。他自豪地說:“一個系統、兩種產出,一水兩用、魚菜共生,投入少、效益高,既節能又環保,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周龍掏出手機輕點幾下,棚頂的補光燈應聲亮起。“這就是‘數字賦能’。”他說,園區部署了農業物聯網系統,溫度調控、光照補充、水體循環等關鍵環節,均能通過手機APP遠程一鍵操控,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技術不僅帶來了效率,更筑起了安全屏障,魚菜從源頭到餐桌的全程信息皆可追溯,綠色安全無公害由此有了堅實保障。

項目成功運轉的深層動力,在于“村集體經濟+企業+農戶”的創新模式。寺坪鎮黨委副書記彭周表示,該鎮堅持綠色循環理念,借鑒山東壽光、安康石泉經驗引入此項目,“‘魚菜共生’真正實現了養魚、種菜兩不誤。”彭周詳細闡述了“共建”內涵,通過村企合作,盤活村集體閑置資源發展民宿與智慧農業;引導農戶按照企業訂單育苗,發展庭院經濟;以項目投資、要素分紅、采購協議等形式,將企業、村集體與農戶緊密聯結為利益共同體。這種融合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延長了產業鏈,更顯著帶動了就業與增收。
“我們項目年產值達400萬元,直接帶動周邊百余戶群眾就業,戶均增收5000元;園區土地畝均收入更是躍升至10萬元。”周龍說。一期項目將盡快達產達效,二期18個大棚及配套的兒童樂園、研學基地等建設也將及時啟動,推動魚菜共生項目向規范化、規模化、品牌化、數字化邁進,為丹鳳發展貢獻“寺坪力量”。
寺坪鎮黨委書記袁博說:寺坪鎮圍繞文旅康養與“菌藥果畜”特色農業,探索四條振興路徑——做優循環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觀光農業四篇大文章,著力破解傳統農業效益低、周期長、銷路窄的沉疴,讓三產融合的活水澆灌出鄉村富足新圖景。
魚池碧水潺潺流,菜畦青翠映日輝。在魚與菜的奇妙共生中,寺坪鎮探索出一條科技助農、綠色生金的嶄新路徑。這循環之水不僅滋養著潔凈的鱸魚與鮮蔬,更悄然匯入村民日益豐盈的生活之河,在丹鳳的山野間,澆灌出充滿希望的未來田野。(來源:西安新聞網)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