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0月13日是第36個國際減災日。當日,記者從省地震局了解到,我省“十四五”防震減災事業成效顯著:監測預警能力持續升級,全省測震臺站平均間距達12.5公里,地震監測能力提升至1.5級(關中、陜南達1.0級),實現秒級預警、分鐘級烈度速報;信息化基礎愈發堅實,建成地震云計算中心與全鏈條網絡安全體系,為數字化轉型與AI應用筑牢根基。
陜西地處我國南北地震帶北段,地震活動具有強度大、頻率高的特點,超過58%的國土面積處于地震烈度七度以上高風險區,筑牢地震監測預警防線,始終是陜西安全發展的重要課題。2024年,我省建設完成陜西地震預警系統并正式提供服務,全省共建設1210個監測站點,實現了預警能力和烈度速報能力省內全覆蓋。
目前,全省已安裝3788臺預警專用終端,為政府、行業、學校等場所提供服務,覆蓋學校3561所,文博單位、旅游景點70處。2024年8月上線的陜西地震預警微信小程序,關注用戶已達70萬人。
省地震局副局長石軍介紹,為確保地震預警信息能及時觸達社會公眾與行業用戶,陜西省預警系統持續拓展發布渠道、擴大覆蓋范圍,目前已建成專用終端、微信小程序、手機短信等多元化發布矩陣,全省預警信息覆蓋人群近300萬。
在重點場景與區域保障上,陜西省預警系統實現了西安市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預警信息全覆蓋,在西安市70個文旅景點部署地震預警終端。同時,西安、寶雞、咸陽已啟動市級預警發布中心建設,有效增強了市縣兩級地震信息服務供給能力。
(首席記者 李榮)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