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的物聯網水表、“指哪打哪”的全向反制設備、無人駕駛汽車、柔性生產制造……近年來,物聯網已經從一個抽象概念加速融入生產生活,向著萬物互聯的時代進發。
在高校云集的西安,物聯網與各行業的耦合度不斷加深,從運動健身到遠程操控智能家居,從對貨物的實時追蹤到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從醫療行業的遠程診斷到公共場所的智能安防,物聯網技術賦能千行百業,成為西安人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聰明”的物聯網智能水表
讓計量器具“開口說話”
抄表不入戶、繳費不出門……如今,使用物聯網智能水表的用戶可以在手機上實現隨時隨地網上繳費,查看用水數據。工作人員發現用水異常時,還會通過發出短信提示、撥打電話告知用戶。如果發生水量異常增加、電池產生低電故障、受到電磁干擾等問題,物聯網水表還會向后臺發出“報警”信號,來自水廠數據后臺的工作人員發現報警標記后,會通知維修人員上門排查故障,物聯網技術下,“聰明”的物聯網水表讓市民群眾深刻感受到信息化技術帶來的變化。
從卡式水表、有線水表到無線局域網水表再到基于物聯網體系的物聯網水表,西安旌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通過20多年的技術攻關,歷經四代研發,讓會“說話”的物聯網水表走入千家萬戶。

西安旌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智能化計量儀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旌旗電子是西北地區規模較大的智能化計量儀表生產企業之一,可以為各類用戶提供水、電、氣、熱綜合的公用智能化計量解決方案。
一款物聯網水表是怎么制造而來?
10月9日,在旌旗電子全自動貼片車間,一個個PCD板通過全自動上板機、印篙機、貼片機等多個環節完成貼片,經過回流焊焊接完畢,一個個物聯網電表的核心部分“心臟”就在這里生產完成。
“我們的物聯網水表在制造中,需要經過組裝車間和基表裝配車間。在組裝車間,貼好片的PCB主板,經過手工焊接液晶顯示器、觸摸按鍵,將電子部分和機械部分連成整表。”西安旌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基表裝配車間組長李永良告訴記者,“在組裝車間,我們將控制整個水表精度的機芯裝好,在全自動的基表精度校驗臺,通過攝像頭采集計度器轉速,對水表的流速、流量等進行精度校驗,之后再經過總裝和一系列測試,一款物聯網水表就生產完成。”

西安旌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物聯網水表的制造環節并不復雜,但研發之路充滿挑戰。
“從傳統水表到物聯網水表,我們經歷了四代產品,每代產品都進行了多次的迭代和更新,根據當時的技術狀態和相應的設計滿足時代的需求。”西安旌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化冰坦言,“在生產的四代產品中,物聯網水表最難,它的難度在于全體系的攻關和創新。”
“2018年我們開始物聯網水表的設計研發,從窄帶物聯網、基于5G體系的物聯網到基于LTEcat1體系的物聯網,內部經過了多次的技術升級。為了突破技術難題,我們十幾年前,就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建立了物聯網實驗室,通過產學研合作,研發新一代物聯網技術,解決生產過程中面臨的技術難題。”張化冰介紹說,“除了以西電的技術力量為主外,電信、移動、聯通等運營商都是我們的重要合作伙伴,為我們提供網絡服務及模組等,成為了我們整個產業鏈的重要支撐點。華為也是我們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從第一代nb-lot互聯網技術的認證測試我們就與華為開始合作,最近,我們基于華為鴻蒙操作系統的智能設備也在研發當中,推動產品的更新和迭代。”

西安旌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智能計量表計以電子技術為主,融合電子、信息、軟件、通信、機電控制多項技術,能夠實現對用能量的計量、監測、計費、遠程控制以及基于大數據的統計分析功能,除具備基本的計量功能外,智能表計帶有實時時鐘和完備的通信接口,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等級以及大存儲容量等特點。”張化冰介紹說,“結合基于云計算的智能化管理平臺,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隨時查詢狀態,實時進行節能監控,遇到異常會預警,真正實現了讓計量器具‘開口說話’。”

西安旌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當前,旌旗電子計量儀表產品線正在向著智能化、系統化、模塊化方向發展,其年產銷的各類智能化計量儀表近百萬臺,年銷售額超1.1億元。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我們將持續深耕智能水表領域。”張化冰表示,“我們下一代的超聲波水表、電磁水表已進入中試階段,將進一步提升計量精度、計量范圍和應用模式。”
全向反制設備“指哪打哪”
讓低空空域有了安全保障
今年7月,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成功與中國空間站對接,來自陜西山利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全向反制設備為發射保障低空安全。在文昌航天保障場,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的多項發射任務中,該產品都展現出“指哪打哪”的技術優勢。
“之前的設備都是全頻段大功率的干擾,這款全向反制設備可以做到精準打擊,同時有多架無人機飛行的過程中,可以只選擇干擾黑飛的無人機,正常執勤無人機不受影響。”陜西山利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研發工程師寧耀博介紹。
作為專注于安全領域的專精特新領軍企業,山利科技基于物聯網技術為公安、能源、政府、民航等多領域,提供全域安全系列產品、解決方案和技術服務。
“近年來,我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產業創新為依托,在低空空域安全保障中,通過自主研發的無人機偵測與反制系列設備與系統,實現部署網絡化、值守無人化、決策智能化,構建了‘立體監測-智能預警-快速處置’的全方位、多層次安防體系,為保障任務核心區域提供了全天候、全覆蓋、全流程的安全防護保障,全力確保現場低空安全。”陜西山利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勇敢介紹說,“我們的產品重在解決低空領域無人機違規飛行監管難、入侵防御弱、安全風險防控不及時以及特定任務場景低空秩序保障不足的問題。實現了對轄區低空秩序的精細化管理,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防控,全面提升了低空安全保障能力。”

陜西山利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設備組裝測試區域 受訪單位供圖
作為我省第一批重點產業鏈——物聯網產業鏈鏈主企業,山利科技處于物聯網產業鏈的中下游。
“我們積極發揮‘鏈主’單位引領作用,優先選擇本地企業配套產品,帶動省內外企業創新發展,加速我省物聯網產業鏈人才、資源集聚,促進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創新發展。”張勇敢介紹說,“通過直接合作吸引上下游企業參與產業鏈建設及與高校共建研發機構間接帶動產業鏈技術升級。我們與陜西子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推動供應鏈資源整合,強化物聯網設備制造與應用場景的銜接。與西安郵電大學聯合成立‘低空智能感知與安全態勢管控技術陜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吸引了高校科研團隊參與低空安全領域的技術攻關。同時,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共建無人機偵測與反制系統協同創新中心,推動人工智能、電磁探測等核心技術的產業化應用。一個個合作不僅提升了技術研發效率,也為相關企業提供了技術轉化的通道。”
據了解,山利科技在低空安全領域的核心技術為產業鏈提供了技術底座。其自主研發的“獵鷹反無人機系統”已應用于能源、公安等關鍵領域,帶動了傳感器、通信模組、數據分析等配套企業的技術升級。通過聯合實驗室、產業導師制等機制,打通了“高校科研—企業轉化—市場應用”的鏈條,通過將企業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為高校科研成果提供產業化出口。
低空安全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一步,山利科技將在低空安全產品的研發上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加強與供應商在技術創新、資源協調等方面的引導與合作,持續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建設產業鏈生態體系,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融合發展。
西安推進物聯網產業聚集發展
形成“研發-生產-應用”全鏈條生態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未來將催生萬億級信息產業。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2025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達到1.2萬億美元。
“十四五”以來,國家通過補貼和標準制定在持續不斷地推動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西安憑借高校云集的優勢,成為西部物聯網領域的翹楚,近年來在物聯網領域的發展顯現出了區域特色,緊追世界潮流,行業重點也轉向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和行業深度融合,并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向工業物聯網、智慧城市、醫療等垂直領域進一步滲透。
2023年,西安成為除深圳市外全國最大的物聯網通信模組及研發基地,并形成西安、寶雞、漢中三個傳感器產業聚集區。2025年年初,陜西成立了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經過多年發展,西安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鏈涵蓋了從核心芯片、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到應用網絡等各個環節,產業鏈較為完整,目前已具有較強研發實力和一定產業基礎和集群規模。
從產業鏈布局來看,西安高新區、經開區、航天基地、西咸新區為產業主要承載區域,西安有相關物聯網企業及院所超過200家,中興通訊西安公司、航天自動化、中航電測、西安盛賽爾電子、軟通動力等企業年產值已超過5億元;山利科技、安森智能儀器、天行健車聯網等企業年產值已超過億元。2024年西安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460億元,2025年預計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多位業內專家認為,當前西安物聯網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以中小企業為主,在行業有影響力的大企業較少,沒有形成規模化效應,上下游企業間協同不足。
為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西安強化鏈式帶動,做好鏈接服務,推進產業聚集發展,加大產業鏈貫通,促進需求牽引。
“我們著力圍繞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做好服務,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引領帶動作用,鼓勵支持鏈主企業開展鏈式招商、以商招商,統籌技術攻關,促進產業鏈式發展。”西安市工信局電子信息處處長劉婷介紹說,“通過主動對接交大、西電等高校,依托高校豐富人才科教資源,梳理能力清單,聯系企業有針對性地進行對接,促進校企合作,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推動技術盡快落地形成產業發展。”
為推進產業聚集發展,西安加快推進“陜西航天基地物聯網產業基地”項目建設,持續強化遠望谷(西安)物聯網產業基地等園區承載,鼓勵支持相關配套企業和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入駐專業產業園區,形成“研發-生產-應用”全鏈條生態,推進產業聚集發展。
“在加大產業鏈貫通方面,我們組織產業鏈配套對接活動、座談交流會等,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提升本地配套水平。開放本地項目場景,促進需求牽引,鼓勵支持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打造應用標桿,拓展應用市場。”劉婷介紹說,“借助智慧交通建設機遇,打造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同步推進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建設等各領域對物聯網技術、產品的應用推廣,以應用帶動產業發展,做大產業規模。”
物聯網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通過推進產業聚集,加速產業躍升,加大應用推廣,物聯網書寫的西安故事還在繼續。
文/圖 記者 黃曉巍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