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猛與妻子以短視頻為橋,助農帶貨拓銷路。

李衛國地頭直播向網友介紹農戶種植的大蔥。

李娜在直播間向網友介紹寶雞特色食品。
金秋時節的三秦大地,豐收的畫卷在田野間鋪展。從夫妻搭檔的短視頻IP,到扎根田間的“書記主播”,再到深耕多年的電商“引路人”,陜西鄉村涌現出的一批帶貨能手,正以不同的方式架起農產品與市場的橋梁,讓豐收的果實變成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銀”。
“山居小齊”:“80后”夫妻用方言短視頻架起助農橋
“老婆孩子熱炕頭,守著山地盼豐收”,這是“80后”陜西人邵猛和妻子齊敏娟在鏡頭里呈現的生活。從2021年一條300萬播放量的農村生活視頻起步,這對夫妻打造的“山居小齊”IP,如今僅抖音平臺就有103.4萬粉絲。不僅用方言短視頻打開了陜西農副產品的銷路,更讓陜西的鄉土文化與淳樸家風隨鏡頭傳遍全國。
故事的起點,是一片被“遺忘”的山地。2021年底,夫妻倆在寶雞承包的山地被閑置,一次偶然的嘗試——他們以“山居小齊”為名,用鏡頭記錄農村生活與美食,第一條視頻便收獲了300多萬的播放量。
“‘70后’‘80后’懷念的農村,城里人向往的田園生活,都能通過我們的鏡頭傳遞出去。”邵猛說。這份真實感隨著內容積累持續發酵,粉絲量逐年攀升,也讓“山居小齊”成了陜西叫得響的助農符號。
自此,鏡頭成了他們的“新農具”,粉絲的流量則轉化為助農的實效。邵猛回憶,2022年,寶雞鳳翔幾百畝高山蘋果待銷。夫妻二人第一次嘗試用短視頻帶貨,不僅幫果農打開了銷路,還被當地政府授予“助農大使”稱號。這份合作后來升級為更深度的綁定——2024年底,他們與寶雞市鳳翔區姚家溝鎮簽訂農旅融合項目協議,用IP影響力助推“農旅名鎮”建設。
初嘗甜頭后,他們的“助農清單”不斷拉長:周至獼猴桃采摘季,他們走進果園直播帶貨;富平柿餅、漢中茶葉、臘肉的產銷鏈上,也留下了他們對接的身影。一年下來,農副產品銷量達幾十萬單,營業額突破千萬元。
仔細看他們的視頻,齊敏娟操著陜西方言,展現著陜西女性潑辣能干的本色,做飯時喊“爸媽吃飯”的細節,還原了“老人上桌,年輕人才動筷”的傳統家風;邵猛展示的陜西男性形象則踏實、顧家。
“我們沒找專業機構設計人設,這就是陜西人真實的日常。”邵猛說,從油潑面到苞谷糝,從山地勞作到家庭聚餐,“山居小齊”成為陜西鄉土文化載體。
如今,“山居小齊”成了粉絲心中的“陜西通”。寶雞鳳翔區虢王鎮的板栗、紅薯曾無人知曉,他們在地里拍一條視頻,半天就賣出十幾萬斤;千陽、隴縣的高山蘋果,經他們宣傳后,也漸漸有了名氣。拓石鎮的金絲皇菊、花椒等特產,經他們的推廣成功入駐寶雞保稅區,走出陜西……
面對杭州、上海等地MCN公司的邀約,他們婉拒了。用邵猛的話說:“想按自己的節奏幫農、助農。”
“農戶可能沒說多少感謝的話,但眼里的期待騙不了人。”齊敏娟提到政府部門頒發的各種助農認證時笑著說,“這比豪車豪宅更實在。”
現在,夫妻二人仍堅持每周往返西安與寶雞。上初中的孩子也會好奇這個IP的意義。齊敏娟總會告訴孩子:“以前賺錢是為了別人的尊重,現在通過‘山居小齊’幫農戶賣東西,得到的認可更珍貴。”
村支書李衛國:直播鏡頭架在田埂上
10月22日,在咸陽興平市豐儀鎮祖坡村的地里,20余位農民正在搶收鋼蔥。“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這些蔥,這段時間接連下雨,這蔥泡兩天就要爛根了,再不收的話今年可能就白干了。我們今天不帶貨,如果有客商刷到我們的直播愿意收購,可以來現場看看。”正在田間進行直播的是豐儀鎮水寨村黨支部書記李衛國。
這場為滯銷鋼蔥緊急“吆喝”的直播,對李衛國而言早已不是新鮮事。從最初對著鏡頭的忐忑試播,到如今每場能穩定收獲數百單,李衛國通過直播鏡頭不僅幫村民賣出了滯銷的農產品,更用實實在在的收益暖了大家的心。
當記者問起是否有顧慮時,李衛國回答:“剛開始不知道面對鏡頭說什么。現在村民見了我,都主動拉著我看地里的收成,想讓我幫忙推廣。”
2023年5月,在村里年輕黨員的提議下,李衛國率先嘗試拍攝政策宣傳短視頻,同年7月10日正式開啟直播。起初,直播以宣傳防電詐為主,一場蘋果直播成為轉折點。“第一次帶貨心里沒底,計劃播半小時,沒想到村民熱情高,播了近兩小時。”李衛國說。2024年春節期間,賬號粉絲量飆升至6萬,讓他看到了直播帶貨助農的巨大潛力。
2024年6月,直播團隊全面轉型,聚焦本地農產品銷售。10月22日記者采訪當天,直播間里的李衛國正拿著水果熱情推介:“這是陽豐脆柿子,嘎嘣脆,水分足,口感好。這幾年咱們脆柿子在興平種植面積不小,附近還有幾十畝的果園,柿子品質都非常好。”他當場咬下一口,向鏡頭展示:“大家看一下,就這種口感,純甜,沒有一丁點澀味。喜歡吃的話,可以到書記的直播間來看一看,歡迎你們!”
村支書幫帶貨,價格怎么算?李衛國說,他的收購價始終比周邊收購商高。以蒜苗為例,一畝地產量1000多公斤,僅此一項就能為村民每畝多增收600多元。去年幫村民銷售滯銷菠菜時,即便平價賣出,他也堅持承擔所有損耗,避免村民受損失。
直播過程中,難題接踵而至。針對農產品運輸損耗、物流成本高、平臺流量不穩定等問題,李衛國制定了“全額退款”規則,用誠信贏得信任;針對紅薯因雨水過多導致品質下降的情況,他主動調整選品策略,優先推廣品質達標的產品。
如今,直播帶貨不僅鼓了村民的腰包,還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活力。團隊將銷售額的2%上繳村集體,半年結算一次,累計為村集體增收上萬元。
李娜:從資深電商到人才培養
“從手寫訂單到AI賦能,我見證了電商行業的迭代,也希望幫更多人搭上時代快車。”作為寶雞市資深電商人,寶雞市商務局工作人員、“淘陳倉”公益電商平臺負責人李娜的電商之路,始于2010年的一家小淘寶店,如今已延伸成覆蓋寶雞全市的電商培訓與品牌推廣版圖。
2010年,尚在求學的李娜開啟電商嘗試,在淘寶店售賣搟面皮、獼猴桃等本地農產品。“那時沒有機打訂單,一晚上要手寫上百張單子,獼猴桃還要親自去眉縣親戚家驗貨。”回憶初期創業,李娜印象深刻。2013年,隨著社交電商興起,她成為平臺首批銷售團長,團隊規模一度達1萬多人,電商模式也從傳統淘寶轉向社群運營,手寫單逐漸被機打單取代。
2018年,在寶雞西山工作期間,李娜曾利用業余時間走遍鄉鎮合作社,開展電商培訓、拍攝產品視頻。她策劃的櫻桃采摘節、花椒豐收節等活動,讓原本依賴游客購買的農產品,吸引來甘肅等地客商;牽頭打造的“西山五美”區域公用品牌,讓西山花椒、西山蘋果、西山核桃、西山土蜂蜜和西山柴胡等特色產品走出深山。
2020年社區團購興起,李娜順勢切入直播帶貨,完成從淘寶電商、社群電商到興趣電商的全階段轉型。“每一步都要跟著市場變,不學習就會被淘汰。”她笑著說,如今培訓內容已從最初的平臺操作流程,升級為短視頻運營、抖音直播及AI技術的電商應用。
從“賣貨人”轉向“培訓人”,李娜曾在貴州等地講授農產品包裝、品牌打造等知識。“當地農戶不知道土豆要包裝防損耗,我們教他們從初級農產品向商品轉化,打開銷售渠道。”這讓她意識到,電商人才短缺是鄉村電商發展的痛點。
因工作突出,她先后被調至陳倉區農業農村局、寶雞市商務局,專門負責電商工作,建成陳倉區電商運營中心,累計培訓電商從業者數千人。
“寶雞不缺好產品,缺的是會運營的人才和穩定的供應鏈。”談及本地電商現狀,李娜直言。她發現,不少農戶保守經營,缺乏常態化運營意識;優質農產品因供應鏈不完善,難以達到大平臺“單品千單、評分4.8以上”的要求。為此,她帶領團隊以“公益電商”為定位,免費為企業上傳產品、拍攝宣傳素材,對接全國供應鏈資源。
在她的推動下,龍山玉珠葡萄通過品牌差異化宣傳,有機出口價達60元/公斤;西山花椒借助電商推廣和采摘節活動,成為寶雞知名品牌;眉縣獼猴桃、岐山搟面皮等通過供應鏈升級,穩定對接大平臺銷售。“我們的目標不是單純帶貨,而是讓好產品有好品牌、好銷路。”李娜說,去年團隊銷售土豆、洋蔥等農產品超10萬單,櫻桃、甜瓜等生鮮產品通過精準對接,實現產銷兩旺。
在陜西,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有人用鏡頭留住鄉土味,有人用腳步丈量田埂路,有人用專業搭建供應鏈……這些扎根土地的帶貨能手,正帶著三秦大地的豐收希望,書寫著“農產變商品、豐收變增收”的動人故事。
文/記者 石喻涵 圖/記者 馬昭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