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10月26日在農高會B館拍攝的移動灌溉車。這款灌溉車可按需移動作業,適配田塊、果園等多種場景,同時精準靶向灌溉施肥,減少水資源和肥料浪費,比傳統漫灌節水30%以上。 群眾新聞記者 田若楠攝
咸陽市禮泉縣的種植大戶張鵬一直有個頭疼的事——地里每年產生的大量秸稈,用粉碎還田的方式處理,不僅成本高,還會影響土質,進而拖累收成。
“我們研發的秸稈木質纖維素生物酶解聚三組分分離技術能夠高效利用秸稈,技術已經落地。”10月25日,楊凌農高會開幕的當天上午,深圳中農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建華在公司展臺對張鵬說。
長期以來,秸稈利用主要采用還田、發電、壓板等方式,存在經濟效益低、工業原料化污染嚴重、能耗高等問題,即便是采用秸稈還原糖方式來解決,同樣面臨成本高、產業化推廣不易的困境。
“現在通過高活性生物酶定向酶解分離,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把秸稈分解為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3個高分子物質。”陳建華介紹,“簡單來說,這項新技術能快速把秸稈中對土壤有益的物質高效還回地里。”
據介紹,深圳中農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這項新技術,已經完成小麥秸稈、水稻秸稈、棉花稈、蘆葦等8種原料的產業化試驗生產。目前,該公司完成了酶制劑中試線以及萬噸級原料產業化試驗線連續生產。
“你們有沒有測算,秸稈利用率能達到多少?”“費用咋算?”“你們啥時候來咸陽指導一下?”……
展臺前,張鵬不停地問,陳建華仔細解答,不一會兒,四周就聚攏了旁聽的參展觀眾,大家一邊認真記錄、一邊熱烈討論。
“秸稈利用是很多農民關心的問題,也是農業新科技突破的重要方向。”陳建華表示,“參加楊凌農高會,就是看重它的影響力,希望把這項新技術推廣給更多有需要的農民。”
陳建華介紹,目前公司正在談合作,計劃在楊凌落地產線。
自楊凌農高會開幕以來,各大展區人潮涌動,氣氛熱烈。從產品展銷到客商洽談,從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到新理念新思想的碰撞……楊凌農高會正成為推動現代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金橋梁”。
在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展區,一臺紅色的設施風送噴藥機器人格外引人注目。
“這臺機器人搭載了‘聰明’鏡頭,能夠在復雜環境下精準識別農作物常見病害,并且分級作出施藥決策,支持自主無人作業。”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師譚昊然介紹。
這一技術恰好契合來自榆林的山藥種植大戶姬榮利的需求。
“我們一直在用無人機噴藥,農藥不能完全滲透到作物上,尤其是遇到陜北的大風天氣,更容易造成農藥浪費,還影響防治效果。”姬榮利說。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自研的這款機器人已經陸續在江蘇漣水、泰州等地示范應用,可自主巡航并依據病害程度精準施藥,節約農藥成本34%,還能提升蔬菜品質與產量,提高作業效率,節省人力成本60%以上,經濟效益顯著。
“田里有大學問,科學種地越來越重要。”姬榮利深有感觸地說,“每年在楊凌農高會上,我都能接觸到來自全球的先進技術。大家互相交流,你推薦、我引進,種地也越來越有‘科技范兒’了。”
科技引領未來。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借助楊凌農高會這一平臺,享受到農業科技進步帶來的實實在在的便利。(群眾新聞記者 孫丹)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