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火災,很多人會說“我小心點就不會遇到”,可現實中,不少火災傷亡不是因為火勢太猛,而是源于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常識誤區”。如何避免這些誤區,在11月9日我國第34個全國消防日前夕,記者采訪了西安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二站消防員李偉華。
誤區1“小火不用慌,澆水就能滅”
這樣應對:正確使用生活中的“滅火器”啥火都不怕
“廚房油鍋起火了,趕緊潑水!”“電器冒煙了,用水澆滅最方便!”李偉華介紹,這些脫口而出的“應急辦法”,其實是把自己往危險里推。
據介紹,在日常出警過程中,消防人員就遇到許多此類情況。不久前,經開區某小區一女士做飯時油鍋突然起火,她下意識端起洗菜盆的水潑過去,瞬間“轟”的一聲,油星帶著火苗濺滿廚房,著火的油鍋遇到水后瞬間發生爆燃,不僅燒毀了櫥柜,她的手臂也被嚴重燙傷。
為什么潑水會適得其反?李偉華說,因為油的密度比水小,水潑到油鍋里會迅速下沉,而高溫會讓水瞬間變成水蒸氣,帶著滾燙的油滴四處飛濺,相當于“人工制造火雨”。
正確的做法是:立即關掉燃氣閥,用鍋蓋緊緊蓋住油鍋,沒有氧氣的支持,火苗會在30秒內自動熄滅,達到窒息滅火的目的。如果家里備了滅火毯,覆蓋上去效果更好。
電器起火更不能用水。李偉華說,家電內部有電路,而水卻是導體,澆水不僅會讓電線短路,還可能導致觸電事故,所以在處置電器火災時絕不能使用液體類滅火劑。遇電器起火,第一步迅速切斷電源,隨后使用干粉滅火器對準火源根部噴射,并迅速移除周圍可燃物,防止火勢進一步擴大蔓延。
很多人覺得“滅火是消防員的事”,卻忘了家里最該準備的就是“初級滅火工具”:1公斤裝的干粉滅火器、一塊滅火毯、一個消防自救呼吸器。這些“工具”占用的空間不到一個抽屜,卻能在火災初期把危險掐滅在萌芽狀態。
誤區2“濃煙里跑快點,就能出去”
這樣應對:學會正確的逃生姿勢關鍵時刻可保命
“著火了快跑!”這是火災中最常見的誤區。李偉華說,去年轄區曾發生居民樓起火的事故,3名住戶在濃煙中奔跑逃生,結果沒跑出門就因吸入過多有毒氣體暈倒,最后雖被救出,卻留下了嚴重身體損傷。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火災中70%的遇難者不是因明火造成傷亡,而是斃命于吸入大量濃煙中毒。
李偉華解釋說,火場內部物品燃燒時會釋放大量有毒有害的高溫煙氣。以較為常見的一氧化碳舉例,單位濃度達到1.3%時,人吸入1-3分鐘就會昏迷,5分鐘內就會死亡。有毒煙氣比空氣輕,會飄浮在房間上方,而貼近地面30厘米的地方,反而會殘留少量新鮮空氣。因此逃生的關鍵點在于“躲火避煙,科學判斷”。
李偉華提醒遇險者,逃生時,可試探性觸摸門把手,判斷門外起火情況。若距離火源較遠且疏散通道通暢,可低姿彎腰,沿著墻壁等可靠結構緩慢移動;過程中盡量打濕身上的衣物并捂住口鼻,避免吸入高溫有毒煙氣。若遇大火包圍,疏散通道堵塞,應立即關閉房門,退至利于疏散且通風的區域,撥打119報警電話,準確告知消防員被困位置,等待救援。
根據消防部門相關實驗,及時關門是火場逃生中容易忽視的關鍵動作,將房門關閉可以有效阻隔火勢快速蔓延及有毒煙氣的擴散。
逃生時,還有一個“致命誤區”:貪戀財物。
李偉華說,如果將火災逃生技巧總結成一個口訣即是:遭遇火災逃不逃,有煙無煙是參考,通道有煙回室內,通道無煙快快跑。如果火在樓上燒,這種情況危險小,不乘電梯走樓梯,逃離現場要趁早。如果火在隔壁燒,開個門縫先瞧瞧,濃煙關門回室內,若是煙稀往下逃。如果火在身邊燒,能跑必須迅速跑,如果實在跑不掉,無煙房間等救援。如果火在樓下燒,樓道無煙謹慎逃,要是濃煙進樓道,回家關門更可靠。
誤區3“消防設施是擺設,不用管”
這樣應對:消防設施是“救命神器”要靠大家一起維護
“樓道里的滅火器過期了,跟我沒關系,反正有消防員。”“家里的煙霧報警器總響,拔了電池清凈。”李偉華說,這些想法特別容易埋下安全隱患。不久前,某地一老舊小區起火,樓道里的滅火器全是過期的,居民想滅火卻無從下手,只能眼睜睜看著火勢從一樓蔓延到二樓。
消防設施不是“擺設”,而是“救命神器”。樓道里的滅火器、消火栓,每戶人家都有責任監督:看滅火器的壓力表是否在綠色區域(紅色代表壓力不足,黃色代表壓力過高),噴嘴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內;消火栓里的水帶、水槍有無破損,閥門能不能正常打開。發現問題要及時聯系物業更換。
生活中,個別人把疏散樓梯當成“雜物間”,堆放自行車、紙箱、家具,甚至給電動車充電。去年外地一棟居民樓起火,就是因為有人在樓道給電動車充電。電池起火后,樓道里的雜物瞬間被引燃,形成“火墻”,導致樓上多名居民無法逃生,最終不幸遇難。李偉華強調,疏散樓梯是“生命通道”,禁止堆放雜物、停放車輛,任何占用逃生通道的行為,都是在“堵塞自己的生路”。
火災不會給我們“試錯”的機會,只有提前避開這些誤區,掌握正確的消防知識,才能在危險來臨時,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安全防線”。
記者 王濤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