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秦嶺換上了它一年中最華美的衣裝,吸引著無數市民和游客走進它。隨之而來的,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也在這片凈土上悄然發生——未經批準的“探險”、偏離步道的“捷徑”、擅闖保護區的“野游”——這些看似追尋自由與野趣的行為,實則不僅將自身置于險境,也在秦嶺脆弱的生態肌體上劃開一道道難以愈合的傷痕。
這個季節,讓我們不妨用行動詮釋真正的熱愛,共同守護好這片我們賴以自豪的綠色瑰寶,讓每一次停留都成為風景,讓每一次遠行都留下敬意。
以法為度 明晰游覽的邊界與底線
“核心保護區不得進行與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無關的活動;重點保護區不得進行與其保護功能不相符的開發建設活動。”根據《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一般保護區生產、生活和建設活動,應當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條例規定。
最美的風景,只能在合法的道路上欣賞;最真的熱愛,必須用守法的行動來表達。面對“紅線”,任何抱著“試一試”“沒人管”的僥幸心理、擅自闖入未開放區域的行為,都是對法律威嚴的公然挑戰。一旦違規穿越行為被發現,違規者將被依法嚴肅處理,還可能面臨經濟處罰、并承擔由此產生的救援費或生態修復費用。
以知為行 理解生態的脆弱與珍貴
秦嶺是我國的“中央水塔”、南北氣候的分界線,舉世矚目的“生物基因庫”。與此同時,它也隱藏著不容忽視的脆弱,每一步“越界”都可能帶來連鎖性的生態災難。
秦嶺高海拔地區的生態表皮極其脆弱。那些看似普通的草甸、苔蘚和地衣,是歷經數百年才形成的天然屏障。研究顯示,高山草甸一旦被踩踏破壞,其自然恢復可能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道不經意的腳印,都可能給它留下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疤。
另外,人類的闖入也會對野生動物的生存節奏和生活環境造成不必要的“打擾”。“不速之客”的突然出現,會驚擾它們正常的棲息與覓食,導致其產生應激反應,甚至迫使它們放棄原有的家園,直接危及種群的生存與繁衍。我們的“好奇”,可能正是它們的“驚魂”時刻。
非正規路線缺乏必要的基礎配套設施,穿越中產生的生活垃圾、排泄物,會直接污染秦嶺的水源和土壤,威脅“中央水塔”的純凈與安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用知識引領的腳步,才是對秦嶺最深沉的關愛。
當我們深刻理解了腳下那一抹苔蘚的價值,懂得了林中一聲鳥鳴的意義,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停下逾越邊界的腳步。
以責為約 共建全民守護網絡
保護秦嶺,非一人一日之功,它是一項需要你我攜手的“全民行動”。
這份責任,始于足下。作為游客,在出行前,請主動選擇已開發的景區和正規步道,不冒險、不盲從,讓守法游覽成為我們與秦嶺不變的約定。
當您發現身邊的朋友、家人有違規穿越的意向時,一次友善的提醒和耐心的解釋,就是一次守護力量的倍增。您的一句勸阻,可能就避免一場悲劇的發生。
在游覽過程中,若發現明確的違規穿越、破壞環境等行為,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請及時通過官方公布的舉報渠道向秦保部門反映。您的每一次有效信息提供,都是對違法行為最直接的監督,都是對秦嶺最實在的守護。
記者 高樂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