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陽下大雁南飛 馮曉瑞 繪
當秦嶺的寒意漸濃,漫山紅葉染透天際,抬頭仰望,偶爾能看見一群“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雁群,排著整齊的隊伍,掠過終南山的云海,穿過太白山的薄霧,朝著溫暖的南方飛去;它們鳴叫著,像一支訓練有素的“空中儀仗隊”,在天空中上演跨越千里征途的遷徙壯舉。它們?yōu)楹我Ю锾鎏瞿巷w?時常變換的隊形藏著怎樣的飛行奧秘?茫茫天際中又如何精準導航不迷路?讓我們跟著秦嶺上空的雁群,解鎖這些大自然的生存智慧。
南飛不只是“怕冷”
更是一場“生存必修課”
“很多人以為大雁南飛只是為了躲避北方的嚴寒,其實這背后藏著更復雜的生存邏輯。”西安市野生鳥類保護協(xié)會副會長張小勇說,對大雁而言,南飛是一場關乎生命延續(xù)的“必修課”,飛躍秦嶺更是其中一個必須完成的挑戰(zhàn)。
秦嶺作為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大雁遷徙路上需要逾越的一道關鍵屏障。每年9月至10月,來自西伯利亞、蒙古草原和我國北方的雁群,都會陸續(xù)抵達秦嶺。瞧,渭河灘涂上,它們正低著頭啄食水草里的根莖;長安區(qū)的稻田里,它們在收割后的地里“撿漏”,啄食農民落下的稻谷;就連西安城里的雁南公園,偶爾也能見到它們飲水歇腳的身影。大雁們會在這段時間里進行能量補給,將體重增加20%以上,就像登山前裝滿背包的干糧,為后續(xù)數千公里的飛行儲備能量。同時,分散的小雁群會在這里匯合,組成更龐大的隊伍,為接下來的旅程做好準備。
“人”字和“一”字隊形
天然的“節(jié)能神器”
如果你仔細觀察秦嶺上空的雁群,會發(fā)現它們的隊形始終整齊有序,時而呈“人”字,時而呈“一”字,宛如訓練有素的儀仗隊。“這絕非隨意為之,而是大雁在長期遷徙中摸索出的最省力飛行方式,堪稱自然界的‘節(jié)能典范’。”張小勇說。
科學家通過風洞實驗發(fā)現,大雁組隊飛行時,整體消耗的能量比單獨飛行減少30%以上。秘密就藏在翅膀扇動產生的“上升氣流”中:當領頭雁振翅飛行時,翅膀尖會產生一股向上的渦流,后面的大雁緊跟在它的側后方,就能借助這股氣流“搭便車”,不用耗費太多力氣就能保持飛行高度和速度。就像騎自行車時緊跟前方騎手能減少風阻一樣,大雁的“人”字隊形,本質上是一個天然的“氣流利用系統(tǒng)”。
那誰來當領頭雁呢?“領頭雁絕不只是身份標識,而是‘責任擔當、體力擔當’。”張小勇說,領頭的大雁需要沖破前方的空氣阻力,最累最辛苦,所以它們會“輪流值班”。人們所看到的雁群隊形突然變換,就是領頭的大雁累了,自動退到隊伍中間休息,后面一只強壯的大雁立刻補上來,繼續(xù)帶領隊伍前進的過程。這種“輪班制”,讓整個雁群的體力消耗最均勻,也能走得更遠。
除了“人”字,大雁有時也會排成“一”字隊形。這通常是在風力比較穩(wěn)定的時候,“一”字隊形能讓所有大雁都借助到氣流,飛得更平穩(wěn)。遠遠望去,一字排開的雁群像一條美麗的絲帶飄在藍天上,與秦嶺的云海、紅葉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絕美的畫卷。
沒有地圖和指南針
大雁靠什么精準導航?
數千公里的遷徙路,橫跨山川湖海,大雁既沒有“地圖”,也沒有“指南針”,卻能年復一年精準抵達目的地,這背后就藏著它們獨特的“導航系統(tǒng)”,堪稱自然界的“定位大師”。
大雁的導航方式是“多管齊下”的。首先是“視覺導航”,它們對地形地貌有著驚人的記憶力,遷徙途中會以秦嶺、黃河、長江等標志性地理景觀為參照,調整飛行方向。比如經過秦嶺時,它們會沿著山脈走向飛行,利用終南山、太白山等山峰作為“航標”。即使在夜間,月亮和星星也能為它們指引方向,就像古人利用星象導航一樣。
同時,還有“磁場導航”,大雁的頭部和頸部有特殊的磁性感應細胞,能感知地球磁場的變化,相當于自帶“指南針”。地球磁場就像一張無形的地圖,大雁通過感知磁場的強弱和方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和飛行路線。即使遇到陰天、大霧等能見度低的天氣,磁場導航也能讓它們不偏離航向。
此外,作為高度社會化的群體,大雁也會將遷徙路線的記憶傳遞給幼雁,通過一代代的“口耳相傳”,讓遷徙路線成為種群的“遺傳密碼”。
秦嶺雁鳴
為不斷向好的生態(tài)點贊
眼下,人們在看到群雁南飛時,還會聽到大雁發(fā)出的鳴叫聲。這聲音又響亮又有節(jié)奏,不像麻雀那樣嘰嘰喳喳,也不像老鷹那樣沉默寡言。“大雁在用鳴叫的方式實現同伴之間的‘空中對講’。”張小勇說,它們的每一聲都有特殊的含義。有“集合令”——當幾只大雁落單時,領頭的大雁會發(fā)出“嘎——嘎——”的長鳴,讓分散的同伴趕緊歸隊;有“加油聲”——當隊伍飛累了,后面的大雁會發(fā)出短促的“嘎嘎”聲,像是在喊“加油!堅持住!”;還有“警報聲”——如果在秦嶺上空遇到老鷹、鷂子等天敵,雁群會立刻發(fā)出尖銳的鳴叫,同時隊形散開,圍成一個圈,把幼雁護在中間,用翅膀和喙驅趕敵人。
盡管雁群漸行漸遠,雁鳴聲仍與秦嶺的山川、樹林等美景相映成趣,形成“秦嶺秋山凝秀色,雁鳴穿林入畫來”的場景。
當然,大雁南飛,不是“一去不回”,它們是“戀家”的鳥兒。每年春天,當秦嶺的冰開始融化,迎春花綻放,那些秋冬季飛走的大雁,又會沿著原路返回,回到北方繁殖后代。而秦嶺,依然是它們歸來時“打卡”的“第一站”,這是它們對這片綠水青山的別樣“回饋”,也是對秦嶺優(yōu)良生態(tài)“點贊”最獨特的方式。
現在,我們就期待與“飛羽精靈”的再次相約,聽雁鳴長空,看雁影翩躚,感受這份屬于自然生靈的智慧與浪漫。
首席記者 龔偉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