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地處秦嶺深處的七彩鳳縣,正悄然上演一場“1+1>2”的“變形記”。當黨建的“金絲線”串起分散的新興力量,當中小企業打破壁壘“抱團取暖”,當快遞小哥走進溫馨的“暖新驛站”……這個山區小縣以“聯”為紐帶,通過“化學反應”,探索走出一條“六聯共建”創新之路,讓這串璀璨的珍珠鏈在大秦嶺中閃閃發光。
組織聯建,讓“獨角戲”變“大合唱”
“從今天起,我們外賣騎手就有了‘新家’,再也不用風里來雨里去了。”9月11日,在鳳縣外賣送餐服務聯合黨支部成立大會上,寶雞小城老伙計商貿有限公司優秀黨員騎手李代龍激動地說。
鳳縣以“組織聯建”破題,采取單獨建、聯合建、區域共建等靈活方式,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和快遞物流等新就業群體中織密組織網絡。目前,全縣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組織覆蓋率分別達87.5%、89.2%、60%,黨的工作覆蓋率均達到100%。其中“三有”非公企業、重點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分別達100%、80.5%,黨的工作覆蓋率均達到100%。
“過去我們是單打獨斗,現在與同行、村里、商會都結成了對子,可以抱團發展了!”鳳縣銀湘礦業公司黨支部書記郭永剛的感慨道出了許多企業的心聲。
通過“結對共建”,“兩企三新”組織之間、與村級黨組織、與行業商會結對共建,黨建“朋友圈”越擴越大,全縣共結成128個對子。唐藏鎮非公企業聯合黨支部與6個村黨組織結對,帶動集體經濟年增收超20萬元,實現了從“各自為戰”到“協同作戰”的華麗轉身。
隊伍聯育,讓黨員“站C位”又“當主力”
在鳳縣,通過“雙向培養”機制,把技術骨干、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技術骨干和經營管理人才,讓黨員成為最亮眼的身份。
嘉陵綠谷公司黨員王磊正是這一機制的縮影,他帶領團隊研發蔬菜脫水新工藝,讓產品保質期從30天延長至90天,訂單量增長60%。這正是“雙向培養”的碩果。
鳳縣積極推行黨組織書記和“兩新”組織負責人“一肩挑”,推動黨組織成員和管理層“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比如,坪坎鎮實施“引智引才”工程,村上與當地企業各選派4名村干部、企業辦公室主任交叉任職,實現村情、企情雙向掌握。而連接村企的紐帶,正是“雙向掛職”機制。留鳳關鎮喇嘛泉村與平安民爆公司采取企業、職工、村集體、村民四方合養林麝模式,企業的加入帶來了新變化——公司對脫貧戶認購的林麝承擔100%風險,對一般戶承擔50%風險。
活動聯辦,讓“獨奏曲”變“交響樂”
在鳳縣,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黨組織打破壁壘,將資源、創意、服務擰成一股繩,讓黨建活動成為一場場有笑聲、有溫度、有收獲的“集體創作”和生動實踐。
“企業和村里一起辦活動,比的不僅是技術,更是聯動的智慧!”留鳳關鎮喇嘛泉村黨支部書記李軍說。該村與平安民爆公司聯建后,聯合舉辦林麝養殖技能競賽,企業技術員和村民同臺比拼診療、飼喂技術,優勝者還被聘為村級養殖顧問。
更有趣的是,雙石鋪鎮陰灣村通過村企聯辦電商直播特賣會,聯建企業負責人、村干部、本地網紅輪番上陣,一場直播幫村民賣出農特產品近百單,活動結束后,企業順勢與村里簽訂長期幫銷協議,真正實現了“比賽一場、帶動一片”。
實事聯幫,讓“困局”變“活局”
“我們缺技術,他們正好有專家”“他們有設備,我們急需場地”——這樣的供需匹配,在鳳縣的“互助組”里已成常態。
鳳縣綠能新材公司通過各界濟困協會定向捐贈3.4萬元,幫助興隆場村33戶解決花椒減產難題;鳳縣金盛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龐家河村合作經營矮砧蘋果園,助力集體經濟年增收1.8萬元,帶動村民就近務工10余人,預計以后每年增收5萬元。金都礦業公司為倒貼金村提供幫扶資金7萬元,向企業屬地銀母寺村贊助27000元,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幫助建設基礎設施……
通過梳理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企業間打開了資源壁壘,形成了“各取所需、互幫互助”的良性循環。
招商聯引,讓“各自為戰”變“協同作戰”
在鳳縣,招商引資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由縣委“兩新”工委和縣招商服務局牽頭,組建四大招商組“協同作戰”,發動每個組織每月提供招商線索,形成了“人人都是招商員”的生動局面。
“商會就像‘紅娘’,幫我們聯系了原料供應企業!”鳳縣天麗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在留鳳關鎮商會的推動下,當地組建礦山棄渣綜合回收利用合作聯盟,不僅解決了企業用地、運輸難題,還讓昔日礦渣變廢為寶,預計年銷售額達8000萬元。
通過“兩企+三新+商協會”聯動、“縣內+縣外”雙循環招商渠道,釋放出強大效能。陜西漢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進投資500萬元的儲能項目,預計年增收200萬元。鳳縣電商產業園、大紅袍花椒油萃取項目、廣東博悅體育設施生產基地、汽車內飾產業園等一批新型產業化項目陸續落地鳳縣。
難題聯解,讓“問答題”變“實戰題”
傍晚,忙完派件的快遞員小李走進“暖新驛站”,接熱水、熱飯、給手機充電。“這里就像我們的家。”簡單的話語,透著滿滿的歸屬感。
目前,鳳縣已建成16處“暖新驛站”,切實解決了新就業群體“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等現實問題。與此同時,長通公交公司更換新能源公交車10臺,幫助殘疾人免費乘車,為中學安排專車接送學生……
在礦山企業聚集的坪坎鎮,轄區勞動力剩余與企業對工種要求越來越高產生的用工矛盾極為突出。該鎮創新鎮村企聯建、聯商、聯促“三聯”工作法,鎮上設立勞動就業發展服務中心,打造“坪坎礦工”金招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真正實現了企地共建共贏。
黨建的溫度,正轉化為服務民生的暖流。據統計,全縣新興領域黨組織累計投入近500萬元,落實鄉村振興產業項目11個,捐款捐物85.5萬元。
鳳縣的實踐表明,破解難題的關鍵在于打破壁壘、凝聚合力。通過建立“六聯共建”機制,下活了“一盤棋”,激活了“一池水”。如今,鳳縣正在用這個“聯”字筆,在三秦大地上繪就一幅黨建引領新興領域抱團發展、融合共進的生動畫卷。(趙正卿)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