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奧博
11月13日,在楊伙盤煤礦調度中心,信息大屏上實時顯示著來自榆林能源氣象臺的數據。“前段時間經歷了連續陰雨,礦區累計降雨量達108.9毫米,給煤礦生產各環節都帶來了嚴峻考驗。”楊伙盤煤礦調度中心副主任劉宇杰說。
面對惡劣天氣,榆林市氣象局打造的智慧氣象服務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
劉宇杰介紹:“我們的系統基于對能化企業的深度調研,風險體系包含20余項要素、180多項指標,同時科學設定了煤礦安全生產閾值。系統提前72小時精準預測本次連陰雨過程,并給出分級預警和針對性防范建議,為我們應急處置贏得了寶貴時間。”
根據預警信息,煤礦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我們重點加強了礦區邊坡穩定監測和排水系統巡查,調整煤炭運輸計劃,并對露天作業區域采取防護措施,為生產調度提供科學依據,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御的轉變,有效保障了極端天氣下的生產安全。”劉宇杰說。
今年9月,榆林市政府辦公室印發《榆林(國家級)能源氣象創新示范區建設規劃(2025—2030年)》,明確提出未來5年榆林(國家級)能源氣象創新示范區建設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等,標志著全國首個國家級能源氣象創新示范區建設全面啟動。
如今,榆林不僅是國家重要的傳統能源基地,還是新能源開發的戰略要地。
2023年10月,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獲國家批復創建。這片黃土高原被賦予新的時代使命——既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又要為實現“雙碳”目標探路。
2024年5月,中國氣象局與陜西省政府建立榆林能源氣象臺共同推進能源氣象服務保障,采用“前店后廠”模式,前端緊密對接企業需求,后端依托省市氣象部門技術力量,形成全鏈條氣象服務體系。
在榆林能源氣象臺,大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令人目不暇接。新能源氣象服務系統、一體化氣象監測預報服務系統和能源氣象智慧服務系統3個平臺,共同構成了能源氣象服務的“智慧大腦”。
這些先進系統的背后,是氣象工作者對能源行業需求的深刻理解。陜西氣象部門通過5輪18次深入200余家企業的調研,精準制定了能源產業鏈條不同節點的敏感氣象指標,建立了20余項180多條敏感閾值指標,目前已全面融入236家企業的生產調度中。
“我們對榆林能源氣象臺的核心定位就是融入企業生產,做好‘一企一策’。”陜西省能源氣象服務創新團隊負責人、省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曉春介紹,2024年以來,依托榆林能源氣象臺,陜西氣象部門已累計為榆林、延安等地的170多個場站提供風光發電功率預報、氣象風險預報、雷電防護和氣候可行性論證等專業氣象服務。
現在,氣象服務機構直接建在榆林能源化工園區,實行園區購買服務和企業自主采購。這種模式在全國屬首創,不僅解決了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還探索出氣象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我們應用智能網格預報技術,讓氣象服務實現從‘供給式’到‘點單式’的轉變。”楊曉春說,智能網格預報應用到具體場景中,形成分要素、分災種、分行業的影響預報和“一企一策”氣象風險預警服務。
在服務方式上,榆林能源氣象臺聯合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開展風機覆冰與電線積冰試驗,建立了風機覆冰氣象風險等級預報模型并投入業務運行。“我們自主開發了集團端和場站端的陜西新能源氣象服務系統,推出分辨率達3公里的高精度風電與光伏功率預測模型,準確率分別超過87%和92%,已服務47個新能源場站,大大提高了發電效率。”楊曉春說。
目前,榆林能源智慧氣象服務系統已覆蓋煤礦、化工、油氣開采加工和鐵路、公路、機場、運煤專線等領域,成為企業應對高影響天氣的“參謀”。
眼下,一場圍繞能源氣象服務的深刻變革正在黃土高原上深入推進。陜西氣象部門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瞄準能源氣象服務核心問題,不斷開創能源氣象服務新格局。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