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亞婷
11月14日下午,西安寒意漸顯。2025年陜西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頒獎暨優秀項目展示活動現場氣氛熱烈,驅散了初冬的清冷。路演廳內,多位科研人員化身“推銷員”,面對評審和觀眾侃侃而談;展示區里,一個個優秀項目吸引投資方與技術需求方駐足交流。這場已連續舉辦10年的科創盛會,處處煥發著蓬勃活力。
科創浪潮,奔涌向前
“傳統金屬骨科內固定物在骨骼愈合后需二次手術取出。我們研發的絲素蛋白螺釘,原料來自蠶絲,突破了傳統金屬材料的局限,不僅能在患者體內安全降解,還能有效促進骨愈合,且無免疫排斥反應。”《再生絲素蛋白骨植入器械的臨床研發與轉化》項目成員、西京醫院骨科主管技師陳旭在展示區向記者介紹,她一手持一枚看似尋常的淺黃色螺釘,一手握著雪白的蠶繭。
“從實驗室到手術臺,我們走了很長的路。”陳旭透露,她們團隊已完成7例臨床試驗,患者反饋良好。“患者的認可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陳旭說,絲素蛋白螺釘今年已在全國進行了160例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了其性能和生物安全性。項目負責人完成路演后快步來到展示區,與她一同向參觀者詳細介紹項目情況。
當天進行的決賽中,除了陳旭團隊的項目,還有《基于柔性制造工藝的石英諧振子產業化》等3個獲得一等獎的項目參與路演。
其中,《輸油氣清檢一體化智能管道機器人》項目針對我國油氣管道清管作業與內檢測長期分離、檢測周期長、成本高、復雜管道通過性差等行業難題,創新提出清管檢測一體化技術。項目負責人、西安石油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鄭杰表示:“我們的機器人一次即可完成管道‘清’和‘檢’兩項業務,既提高了效率和精度,又降低了成本。”
展示區另一側,現代農業組的《元生愛特奶綿羊》項目展板前,項目負責人與達成合作意向的簽約方進行交談。項目成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陳振豪介紹:“這是我國首個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奶綿羊新品種。”他認為大賽提供了寶貴的交流機會。談及參賽感受,他說:“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展示出創新創業的十足干勁,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發,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現代農業未來的市場方向。”
機制創新,以賽促轉
本次大賽由省科協、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等9家單位聯合主辦,陜西地礦集團承辦。今年大賽創新采用“專項賽+挑戰賽”“征集制+邀請制”相結合的形式,廣泛動員優質團隊與成果參賽。參賽項目涵蓋新一代電子信息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能源化工與地質礦產、土木建筑工程與材料、現代農業、生物醫藥等六大領域。
專項賽分為線上初賽、專項路演和決賽答辯3個階段,通過搭建高水平競技平臺促進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激發科研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專項賽累計吸引603個項目參與,參賽團隊總人數4600余人,最終75個項目晉級決賽。
“挑戰賽是今年特別增設的環節。前期,我們深入企業一線找出技術瓶頸,面向全社會‘張榜求賢’。”省科協企事業部負責人介紹,“挑戰賽有效促進了‘需求方’與‘挑戰方’的深度溝通。”這一嘗試是通過市場化方式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破解技術難題的重要實踐。
11月13日至14日,挑戰賽針對從地礦系統征集的技術需求,對11家單位帶來的解決方案進行了專業評估與綜合評比。陜西地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屈永安表示:“通過承辦大賽,與各行業、各領域的科技工作者競技交流和學習互鑒,不僅有助于推動地質科技與其他領域的交叉融合,還為我們推動地質礦產關鍵領域技術創新注入新動能。”
大賽最終評出27個一等獎項目、53個二等獎項目。《智慧工廠三維可視化平臺建設》等8個一等獎項目與相關機構達成合作意向并現場簽約。
十年耕耘,碩果累累
自2016年省科協借第十八屆中國科協年會在陜舉辦之機,首創陜西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以來,十年間,省科協聯合相關廳局持續圍繞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主題辦賽。從起步到深耕,大賽見證了三秦科創力量的成長與壯大,為陜西科創生態埋下希望的根系。
十年來,大賽累計吸引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4600多個高水平科技項目同臺競技,遴選1900余個獲獎項目,推動560多項成果成功轉化,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科技動能。
省科協黨組書記李豫琦說,舉辦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旨在搭建一個激勵創新、支持創業的舞臺,發現和培育一批勇立潮頭的創新創業力量。未來,省科協將繼續聯合各主辦單位,持續完善賽事機制,做優做強“科創三賽”品牌,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提供更實支撐、搭建更大平臺。
創新創業永不止步。閃耀著智慧之光的科創項目,如同飽含生機的種子,必將在三秦沃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陜西培育新質生產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