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投入超1200億元,特高壓線路延伸1668公里,主網架結構實現戰略性升級,城鄉配電網得到系統性補強——“十四五”期間,陜西以電網現代化為抓手,全面推進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區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動能得到全面提升。
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網陜西電力”)獲悉,“十四五”期間,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在陜發展總投入超1200億元,聚焦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主網架結構優化與城鄉配網升級改造,加快構建結構堅強、智能高效的現代化電網體系。一張互聯互通、韌性可靠的電網,正在為陜西建設電力強省、服務國家能源戰略提供關鍵支撐。

從“西電東送”到“多向聯網”特高壓建設架起跨區輸送“電力高速”
作為“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陜西在“十四五”期間迎來了特高壓電網建設的“黃金期”。國網陜西電力緊緊抓住特高壓電網建設的戰略機遇,全力打通電力外送的“大動脈”。從府谷驅車一路向西南而行,30公里外的田家寨鎮,這里矗立著“陜電入鄂”工程的橋頭堡——陜北換流站。2021年8月,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啟動送電,這條輸電大通道起于陜西省榆林市陜北換流站,終到湖北省武漢市武漢換流站,途經陜西、山西、河南、湖北4省,實現了陜北能源基地與華中負荷中心的直接連通,將陜北的綠色電能直接送到湖北。“十四五”以來,國網陜西電力參與建設管理陜北-湖北、隴東-山東、陜北-安徽等特高壓工程“2站7線”,線路總長度1668公里,共涉及榆林、延安、渭南、商洛、寶雞、漢中、安康等7市33區縣,建管項目和建設規模位居國網前列,先后投運五項涉陜特高壓工程。尤其是2025年,隴東-山東、哈密-重慶、寧夏-湖南三項特高壓工程密集建成投產。目前兩項在建特高壓工程均按里程碑計劃正點推進。其中陜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線路基礎、組塔基本完成,已進入架線攻堅階段。2024年3月,作為國家“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的核心項目——陜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式開工,這條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從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山換流站作為起點,跨越千里,最終抵達安徽省合肥市合州換流站,途經陜西、河南、安徽3省。年輸送電量超360億千瓦時,對充分利用陜西省的煤炭資源和新能源資源,實現能源與經濟、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中西部地區綠色能源優勢,支持陜北革命老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十四五”期間一個個特高壓工程的落子定局,陜西特高壓發展已駛入波瀾壯闊的“快車道”。陜西豐富的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與火電打捆,源源不斷地送往中東部地區,為保障國家電力安全、助力經濟發展,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陜西力量。

從“日”字型到“田”字型網架的跨越 主網升級織就安全可靠“堅強骨架”
如果說特高壓是“大動脈”,那么750、330千伏主網就是支撐全省電力供應的“骨干網”。“十四五”期間,這張“骨干網”在不斷織密、強化中實現華麗蛻變。“十四五”期間,陜西開啟“政府掛帥企業實施”電網建設新模式,陜西電網主網基建投資任務呈逐年遞增趨勢,首尾兩年漲幅達到173%。截至目前,35-750千伏主網基建工程已開工455項,線路規模11505.454公里,變電容量7006.4萬千伏安;投產541項,線路規模9048.993公里,變電容量5913.99萬千伏安。計劃年底前再投產漢中、安康、西王寨3項750千伏工程,靖邊北、長武、涇北三、西十、西康高鐵供電等11項330千伏工程。2024年11月,西安東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作為國網陜西電力“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建設項目,該工程是承接陜北—關中—陜南750千伏功率交換的重要樞紐,同時有效提高關中東南部地區750千伏電網供電能力,轉供西安南供電區東部負荷,有效提高了關中地區電網供電可靠性。黃陵店頭電廠750千伏送出工程的投運,將榆林地區與延安地區的大量電力盈余通過“置換”方式,送入關中主網消納,既滿足了關中電網負荷供電的需要,也縮短了供電距離,為陜北-關中750千伏輸電通道提供有效支撐。通過“十四五”期間電網攻堅,將陜西750千伏“日”字型主干網架升級為“田”字型網架,從根本補強陜西電網,推動全省能源結構調整、促進綠色低碳轉型。主網的強化不僅體現在宏觀網架上,也深入城市核心。在西安市南二環與文藝路十字西北角,藏著一座“向下生長”的變電站。這是今年5月投運的國內首座半地下330千伏變電站——朱雀變。朱雀變是西安繼330千伏龍首變投運后,第二座“進城送電”的330千伏變電站,也是西安城南地區補強主電網的關鍵節點,承擔著西安南部和市中心重要電力供應任務,對進一步優化西安電網結構,大幅提高西安330千伏供電區間的負荷轉供能力,滿足城市核心地區供電需求具有積極作用。縱貫南北的750千伏骨干網撐起了電網主脊梁,而密集分布的330千伏電網則深入三秦大地肌理,共同織就一張安全可靠的供電網,守護著三秦百姓的萬家燈火。

從“用上電”到“用好電” 配網補強打通供電服務“最后一公里”
主干網架日益堅強,而電網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直接關系百姓用電體驗的配電網,同樣成為“十四五”期間的攻堅重點。國網陜西電力全力推進配電網建設補強,夯實城鄉供電基礎。這一點在自然條件復雜的地區體現得尤為明顯。在陜南秦巴山區,漢中配網建設曾長期受地形制約,結構和設備水平相對滯后。國網陜西電力自2022年起加快推動電網轉型升級,著力增強網架結構。2024年,漢中配網投產543項,200多個村莊完成配電設施改造,供電可靠性顯著提高。配網升級的成效,從具體案例中可見一斑。例如,今年6月,平安鎮實施配網集中改造,僅在5天內就新架設10千伏、0.4千伏線路十余公里,組立桿塔逾200基,使戶均用電容量實現倍增。不同地區也根據自身特點探索了差異化的配網建設路徑。在西安,配電網建設結合古都格局,打造了“四區三層兩自一平臺”的先進配電網示范區,推動城市電網向精細化、智能化發展。再現了白居易筆下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規整氣象。而在能源基地榆林,配電網建設致力于打造短半徑、大容量、多聯絡、智能化、絕緣化的現代化配電網,定邊縣工業新區的高空作業平臺上,帶電作業人員正為新能源企業接引電源,靖邊縣楊橋畔鎮高峰村,供電工作人員開展新增公網變接火作業……這些場景,都是推進配電網建設的生動實踐。五年來,國網陜西電力堅持規劃引領,下達網架類項目4627項,新增中壓線路1281條。這些投入,猶如暢通了毛細血管的最后一環,讓強勁電能無遠弗屆,將光明與溫暖精準注入三秦大地的每個角落,也為陜西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最為堅實的民生根基。

電網升級 叩響陜西高質量發展未來之門
縱觀“十四五”期間陜西電網跨越式發展的圖景,不僅由特高壓的銀線鐵塔勾勒,更由千家萬戶從“用上電”到“用好電”的深刻變遷來定義。這背后,是超1200億元的堅定投入,是1668公里特高壓線路的延伸,是主網變電容量超7000萬千伏安的加持,是秦巴山區200多個村莊改造后穩定的電壓,是平安鎮戶均容量從不足1.2千伏安提升至3千伏安以上的具體成果,我們看到了一場關于發展權與幸福感、技術升級與民生溫度并重的生動實踐。電網建設的終極價值,必然要由人民的獲得感來檢驗。從陜南漢中543項配網項目的投產,到城市核心區國內首座半地下330千伏朱雀變的投運;從保障老舊小區空調在夏日穩定運行,到支持陜北農村產業因電而興——這些細微之處的改變,生動詮釋了“電力先行”的民生溫度。它意味著發展成果的共享,意味著城鄉供電服務的均等化,更標志著電力供應從保障基本需求,轉向支撐美好生活與區域經濟活力的關鍵躍升。展望“十五五”,陜西電網的使命已然升級。它不僅是陜北風電、光伏打捆外送的“戰略通道”,更是陜西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關鍵底座”。未來,隨著以特高壓為引領、主網為脊梁、配網為根基的現代化電網體系進一步向智能化、綠色化升級,這張網將承載更多可能:它將是服務“雙碳”目標、優化能源結構的主戰場,是保障電力安全、吸引高端產業的硬實力,更是賦能鄉村振興、激發內生活力的新引擎。

新征程上,我們期待國網陜西電力繼續秉持初心,以更加堅實的電網架構、更加智慧的能源服務、更加綠色的發展實踐,為三秦大地的現代化征程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動能。讓穩定的電流,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讓縱橫的銀線,編織出三秦兒女幸福生活的美好圖景。愿陜西電網的脈搏,與時代發展的心跳同頻共振,在服務國家戰略、賦能區域發展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出更加沉穩有力、璀璨奪目的時代華章。(張楚翌 通訊員 曹宇 柴迎 任楠)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