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志愿服務隊”讓敬老愛老在社區落地生根;“銀發警務”讓民警和老人的心連到一起;“紅領養老”用紅色力量托起老人的幸福晚年;愛心護理陪伴老人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日前,隨著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全國“敬老文明號”表彰名單的發布,西安市上榜的7個集體備受關注,從街道社區到公安政法部門,從專業社工機構到公交服務熱線等,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單位用專業與堅守,將“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展現了為老服務多元化的生動圖景,在古城西安書寫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幸福答卷。
多元貼心服務 托起老人們的幸福日常
周一剪發、周二洗腳、周三理療、周四共享幸福池、周五共吃臊子面……這是西安市新城區西一路街道廣場社區老人們日復一日的幸福日常,而托起他們幸福的是一支名為“同心”的志愿服務隊,剛剛榮獲了全國“敬老文明號”的榮譽稱號。
走進廣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同心同德”四個字格外引人注目,拼成這四個字的是社區人員與老人們在一起的一個個溫暖瞬間。“阿姨,您想剪個怎樣的發型……”聞聲看去,志愿者跟老人一邊嘮嗑,一邊開始理發,雖然室外天氣寒冷,但屋子里卻暖意融融,充滿了歡聲笑語。

西安市新城區西一路街道廣場社區“同心”志愿服務隊為老人提供義剪服務
“每周一9:00-12:00,是‘幸福生活-從頭開始’的義剪服務,行動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也會帶著工具上門服務,周二洗腳服務也很受老人喜歡,周五一碗臊子面也讓老人吃得溫暖舒心,大家圍坐一起,說說笑笑。除此之外,還會上門送生活物資,為老人測量血壓,時刻關注老人身體健康。”“同心”志愿服務隊的工作人員介紹。

這支服務隊帶來的,遠不只是生活上的便利。記者了解到,自2023年成立以來,服務隊形成“銀發互助+青春接力”的互補年齡結構,從初始的30人發展到100余人的志愿隊,累計為老人上門送餐1200余次,開展健康服務50余次、家政服務30余次,提供了多元專業服務。還開展多種活動溫暖老人心,每周五在社區共享廚房開展“一碗面”助餐服務,80歲以上老人免費,已累計服務5800余人次,為行動不便老人提供“送餐+陪聊+需求收集”三合一服務,覆蓋全社區。策劃了“一張老照片”文化活動,組織10余次主題分享會,收集300余張家庭老照片制成《社區記憶錄》,開展20余次進院落志愿服務,讓200余位老人重溫記憶。并搭建協商議事平臺,巧用“餐桌議事會”收集老年群體訴求,推動解決100余件民生問題,為16戶獨居老人實施適老化改造,為2戶困難老人完成“美居工程”。
從一次理發到一碗熱乎的臊子面,從豐富的活動到貼心的陪伴,“同心”志愿服務隊的善舉溫暖了老人的心,也溫暖了這座城。
“銀發警務”暖人心
“警察藍” 日夜守護老人平安健康
“民警同志,我媽找不見了,快幫忙找找!”“民警同志,我接到一個電話,讓我轉賬”……每當收到這些求助電話,西安市公安局灞橋分局紡織城派出所的“銀發警務服務隊”民警就會立即開啟“暖心守護模式”,幫居民解難題消除安全隱患。作為全國“敬老文明號”的獲得者,西安市公安局灞橋分局紡織城派出所創新打造的“銀發警務”模式,正用“警察藍”日夜守護著老人的平安健康。

西安市公安局灞橋分局紡織城派出所的“銀發警務服務隊”守護著老人的平安健康。
“紡織城派出所轄區老舊街區多、老舊小區多、老年人口多,老齡化程度高,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從2024年開始,紡織城派出所就開始在轄區推行‘銀發警務’,積極探索超老齡化社區治理新路徑。”據紡織城派出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組建4支“銀發警務服務隊”,到常態化入戶走訪;從設立“銀發服務窗口”安排專人提供引導、幫辦、代辦服務,到定期上門為高齡、行動不便老人辦理業務;從每月開展“反詐進家門”活動,再到開設“銀發課堂”;從“鄰里守望”志愿服務到警醫聯動快速響應機制……“銀發警務”模式通過精準畫像+智能守護,破解養老“走失焦慮”,織密為老“幸福網絡”,切實營造了“老人安、家庭穩、社區寧”的良好氛圍。
據介紹,4支“銀發警務服務隊”以派出所民警為骨干,匯聚了社區工作者、熱心居民、愛心企業代表,對轄區4個重點社區的老人分類建檔,尤其是曾走失老人、獨居老人“一人一檔”,方便精準服務。紡織城派出所還聯合愛心企業為老人免費配發智能定位手環,對16名易走失老人和39名獨居老人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定期上門探視,及時掌握生活狀況,防范安全風險。每月還聯合社區居委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志愿者團隊深入小區院落,為老年人提供血壓測量、健康咨詢、心理慰藉等暖心服務,進一步密切警民關系。
“以前最怕老人出門走丟,現在有了定位器和民警的守護,我們心里踏實多了!”家住紡織城的惠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轄區眾多老年人家屬的心聲。
如今,在紡織城的大街小巷,“銀發警務”服務隊成員正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難題,讓敬老愛老成為基層警務的鮮明底色。
“黨支部建在養老站”社區養老煥發新活力
由黨員、退役軍人、社區工作者構成,開展免費理發、健康義診、法律咨詢等公益服務……作為此次榮獲“敬老文明號”的集體之一,雁塔區漳滸寨街道軍干所社區居民委員會,以黨建為紐帶,打造了“紅領養老”服務品牌,通過“黨支部建在養老站”的形式,組建了“紅領”志愿者團隊,用紅色力量筑牢養老服務根基。

走進該社區投入建設的300平方米智慧養老服務站,這里功能完備,可實現健康監測、緊急呼叫、遠程問診等,科技賦能下,養老變得更安心。“社區為80戶高齡家庭安裝了智能呼叫系統,實現24小時安全守護;為211位老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聯動社區衛生服務站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2025年上線的‘上門幫辦’小程序,已為31戶困難老人提供代買代辦、家政維修等定制服務,破解‘數字鴻溝’難題。社區還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日間照料,日均服務老年人超130人次。”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老年大學開設的聲樂、書法課程,“銀齡合唱團”等12支文化團隊,以及每年舉辦的“百家宴”“銀齡運動會”,也讓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愈發豐盈。更具特色的“銀齡共治”計劃,讓低齡老人參與社區治理,實現“老有所養”與“老有所為”的雙向賦能。在此基礎上,社區便民服務站實現11項政務事項“一站式”辦理,24小時志愿者團隊保障應急響應,獲老年居民點贊。
“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健康監測、文化娛樂一站式服務,這樣的晚年生活太舒心了!”雁塔區漳滸寨街道軍干所社區的張大爺說。
除此外,西安市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也用天使的溫暖、貼心的照護,陪伴老人有尊嚴、減輕痛苦走好、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西安市公交集團965315公交熱線服務中心用耐心細致服務架起與老年乘客的溝通橋梁,西安市第三醫院“紅細胞志愿者服務隊”、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二庭這些獲獎集體,分別從醫療服務、權益保障等維度發力,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務。
從社區的精細服務到行業的專業堅守,從科技賦能到制度保障,西安的多個“敬老文明號”集體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責任。這些國家級榮譽的背后,是古城西安對老年群體的深切關懷,更是這座城市文明溫度的生動彰顯。
文/記者 牛凌 圖/受訪單位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