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們正在為下一次播種做準備。 記者 馬昭 攝
初冬的關中平原,褪去了豐收的喧囂,田壟間殘留的金黃殘茬在微風中靜默。然而,在陜西省農技協涇陽斗口農作物試驗示范站科技小院的1400余畝試驗田里,卻涌動著比豐收季更熾熱的忙碌——這里不是普通的田野,而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露天實驗室”,是留學生、研究生與農戶們共同書寫鄉村振興故事的舞臺。
中外學生探尋農業科技密碼
11月13日上午,田埂邊,非洲留學生雷納多正蹲下身,小心翼翼捧著剛采集的土樣,眼神專注地捻碎土粒,感受著土壤的濕度與質感。“我主要研究多年輪作種植制度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碳平衡的影響。”他用中文說道。
手上的土壤在他眼中,藏著破解家鄉農業發展難題的密鑰,“這里從播種到收獲的全流程技術,正是非洲農業最需要的經驗。”不遠處,負責人海江波教授蹲在采樣框旁,指著框上的標記耐心講解:“不同輪作種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差異極大,而且土壤碳庫特征不同,這把土就是農田地力水平的‘密碼本’。”雷納多聽罷,迅速將貼好標簽的土樣裝入保溫箱,眼中閃爍著解開科學謎題的期待。
平日里,他常和中國同學組隊下田,遇到難題便一起翻資料、做試驗。在泥土的芬芳中,他們結下了跨越國界的深厚友誼。
研究生高阿慶的身影則穿梭在秸稈還田試驗地塊中。為了找到最適合當地的還田方案,他特意設置了四個試驗組:全量粉碎還田、半量粉碎還田、粉碎還田+腐熟劑、無還田對照。
“你聞,這淡淡的腐殖質味,是微生物已經開始‘工作’的信號。”他蹲在剛完成還田的地塊里,伸手扒開土壤,細碎的玉米殘茬與泥土交織的景象清晰可見。
“等我的微生物數據出來,就能幫你判斷還田對土壤生態的影響了。”雷納多的話語里滿是期待,高阿慶立刻回應:“要是效果好,咱們明年就把兩個試驗結合,搞個‘輪作+還田+微生物調控’的綜合方案,讓技術更實用!”
從試驗到田間科技小院以研助產
在這個科技小院里,所有創新都緊緊圍繞著“解決實際需求”展開。為了破解區域農業發展痛點,師生們開展了一系列針對性試驗:從穴播、條播兩種播種模式對比,到葉面肥對小麥籽粒發育和籽粒營養價值的影響研究;從土壤改良劑修復鹽堿地的探索,到油料作物芝麻、油葵的全程機械種植和品種優化;從黃河流域棉區棉花區域試驗,到特色功能小麥選育,再到小麥莖基腐病、玉米穗腐病的抗病鑒定與種質創新——每一項試驗,都瞄準著農業生產中的“急難愁盼”。
不僅如此,“小院”還將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可落地的技術,大力推廣小麥“寬幅精量溝播”“交互式溝穴播”“三省一高”“溝壟節水種植”,玉米“免耕深松全層施肥精播”等15項高效增產技術。通過手把手的技術培訓與現場指導,確保農民能熟練掌握、靈活應用。截至目前,這些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1123萬畝,為農戶新增純經濟效益11.23億元。西農8050、西農863、西農511、陜單650、農科大8號……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品種代號,背后是師生們為農民量身打造的優質種植選擇,讓田野里的希望有了更堅實的依托。
“小院”獨創的“小麥科技之星”評選機制,讓科技與農戶的聯系愈發緊密。每年,師生們會挑選有經驗的種植戶,免費提供小麥新品種試種機會。蒲城縣種植戶張福順試種的西農805小麥,4.59畝地塊實產驗收時,曾創下了每畝730.8公斤的單產新紀錄。如今,這樣的科技示范樣板已在三原、涇陽、蒲城、武功、岐山、鳳翔等縣(區)建立了22個,還打造了50多個百畝示范方和10個千畝高產創建示范田,讓科技的火種在關中平原上遍地開花。
181家科技小院續寫助農故事
傳感器與鋤頭在這里共生,論文寫在廣袤的大地上;留學生把中國農技裝進行囊,準備帶回家鄉助力發展;農戶把科技智慧記在心頭,讓田野結出更豐碩的果實。田壟間的每一滴汗水在澆灌著農業科技創新的希望,也在書寫著科技助農、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如今,這樣的科技小院已在陜西遍地生根。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科技小院181家,其中20家獲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支持建設,38家獲中國農技協批復,省級科技小院達148家。2025年,陜西推薦的55家科技小院中,13家成功獲批國家級,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更強勁的科技力量。
記者 王嘉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