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彥伶
7月24日,民政部、全國老齡辦發布《2024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萬人,占總人口的22.0%;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萬人,占總人口的15.6%。
在人口老齡化大背景下,養老機器人產業迅速崛起,陪老人聊天、推拿、輔助康復……隨著技術迭代升級,養老機器人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現場直擊:機器人成照護新幫手
11月5日,走進西安雁塔福樂康護理院,一款上下肢運動康復訓練機器人正在幫助患者尹先生進行康復訓練。尹先生雙腳固定,隨著踏板的運動,他緩步踩踏,一套下肢康復訓練動作順利完成。
尹先生半年前入住該護理院,因下肢運動困難,每天需借助這款上下肢運動康復訓練機器人進行康復訓練,效果顯著。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減弱,而養老機器人在改善老人生活質量、提高幸福指數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西安一些企業開始涉足養老機器人產業,推動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這個機器人太實用了,為我們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當天,正在福樂康護理院陪老伴進行康復訓練的陳慶蘭說。據了解,這款上下肢運動康復訓練機器人每次使用費用在30元左右,深受老人家屬歡迎。
陳慶蘭告訴記者,老年人對養老機器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輔助和康復訓練方面,使用機器人不僅可以減輕家庭成員照護壓力,還能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
“但目前養老機器人體積大、操作煩瑣,加上費用較高,使用的老人并不多,如果價位合理,應該會有更多老人選擇。”陳慶蘭坦言。
“隨著老年人口規模持續擴大,失能、獨居及空巢老人的比例在不斷上升,社會對日常照護、精神陪伴以及康復訓練等養老服務需求急劇增加。”該護理院副院長林五根表示,在此背景下,智能養老裝備特別是“養老機器人”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部分養老服務需求。
產業圖景:政策與企業雙輪驅動
近日,在中航創世機器人(西安)有限公司,一臺云榻免陪護自理機器人正在模擬為身體功能退化或疾病導致行動障礙的失能老人完成翻身、如廁等護理工作。一款下肢康復訓練機器人讓體驗者慢慢懸空,輕松地走起“太空步”,屏幕上顯示著該體驗者運動的相應數據。
中航創世機器人(西安)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李士祥說:“公司研發并上市了10余款智慧康養機器人產品,為醫院、養老機構等客戶提供智能化、智慧化康復和護理服務等。”
據了解,截至目前,該公司生產的智慧康養機器人產品已進入30個省份100多個城市的1000余家醫院,服務患者數百萬人次。
如何推動養老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讓老年人共享科技發展的成果?早在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共同制定《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了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和措施;2025年10月,民政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消費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的若干措施》提出,創新開發智慧養老新技術新產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智慧養老”。
破局關鍵:降成本、優體驗、立標準
近日,西安市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辦公室主任魏世雄坦言,目前,大多數老人還是選擇比較傳統的養老方式,養老機器人高昂的費用投入,對養老機構來說不現實。同時,機器人無法完全替代人工護理、老年人對機器人存在抵觸心理、行業監管沒有標準等問題也制約著機構對養老機器人的使用。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西安市戶籍人口1029.39萬人,其中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7.71萬人。
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養老機器人正在悄悄改變老年人生活。如何讓養老機器人惠及更多老年人,為銀發經濟注入新活力?
魏世雄建議,推動制定養老機器人技術標準和服務規范,同時通過開放日、體驗活動增強老年人對養老機器人的信任。此外,政府或行業協會應提供養老機器人補貼,降低采購成本。
林五根表示,應持續開展養老機器人科普宣傳與體驗推廣活動,通過媒體報道、公益宣傳等形式,營造“科技賦能養老、智慧關愛老人”的社會氛圍,促進公眾積極參與,增強認同感。
“養老機器人產品價格較高、技術水平與用戶體驗有待提升、專業人才與運維服務體系薄弱、隱私安全與倫理監管亟待完善等問題制約了養老機器人產品在普通老年家庭的廣泛應用。”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葛廷帥表示。
葛廷帥建議,應加大財政補貼和金融支持力度,降低家庭使用門檻;強化技術攻關與產品創新,提升老人使用體驗;加強社區示范與隊伍建設,提升產品應用與服務質量,依托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設立養老機器人體驗、培訓與維護站點,建立覆蓋基層的運維服務網絡,培養具備機器人操作、維護與適配能力的專業人才,確保養老機器人“用得上、用得好、用得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