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白瑤
在陜北的黃土丘陵間,無定河、清澗河次級支溝密布,因土質疏松遇強降雨極易快速匯流形成山洪;關中平原上,渭河支流貫穿城鄉,上游銜接臺塬陡坡或秦嶺淺山,下游延伸至平原村落農田,地形落差大,降雨稍大易引發“上游山洪沖襲、下游內澇積水”;陜南漢江、嘉陵江支流縱橫,短時強降雨會使山谷溪流暴漲,沖襲沿岸村落道路……
作為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省份,陜西南北狹長的地形造就復雜氣候,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讓干旱與洪澇時有發生。近年來,陜西大江大河防洪體系不斷加固,城市防汛能力顯著提升,但局地突發性強降雨所引發的小流域山洪及次生地質災害,逐漸成為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心頭大患”。
“大江大河的防洪體系好比‘主動脈’,建設得比較強健,但遍布全省的眾多小流域,這些‘毛細血管’一旦出問題同樣致命。”省民盟參政議政部部長王潔平說。
2024年,省民盟在調研“極端天氣背景下的名木古樹保護”課題時,偶然發現近些年極端強降雨正導致小流域洪澇災害急劇上升問題。隨后,他們把小流域山洪防治作為重點研究方向,在同年7月組織民盟盟員和專家深入安康地區,結合“加快推動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調研課題,同步開展小流域山洪防治實地考察。
“我們的行程因持續陰雨天前后改期8次!原本6月份定好的行程,一直推遲到7月才成行。”王潔平說,調研途中,車里成了移動的研討會,水利專家學者圍繞山洪防治工作的難點進行討論,為撰寫提案梳理出框架方向。
“返程當日大雨傾盆,車輛在高速行駛中突遭交警攔截改道,就在那一刻,我們親眼見到河水漫過路面,大家的心都懸了起來。”王潔平說。
返回西安后,令人揪心的消息傳來——柞水縣境內突發暴雨山洪,導致丹寧高速水陽段山陽方向K46+200處嚴坪村二號橋局部垮塌,造成車輛墜河人員傷亡。
“當時我們就在那條路上,可以說是與災難擦肩而過。這段經歷更加堅定了我們必須盡快推動問題解決的決心。”王潔平說。
帶著調研收集的實情素材,今年省兩會,省民盟提交了《關于提高小流域山洪災害預警防范能力的提案》。
“調研發現,小流域山洪災害暴露出預警機制存在短板,部分基層對預警信息重視不足,信息傳達至鄉鎮、村莊后響應薄弱,而且防御預案流于形式以常規代替應急,在災害面前應急預案效果大打折扣等問題。”王潔平說,“同時,預警設施重建輕管,部分設施‘帶病運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預警功能的發揮。”
省民盟在提案中建議,規范預警預報和撤離避險無縫銜接機制,推動水利部門與氣象、水文部門常態化溝通,精準掌握山洪易發區雨情水情,加強重點區域風險研判;加大山洪防御預案實戰演練投入,完善山洪災害防御責任機制、動員機制,全面檢視和加強縣、鎮、村三級防御預案,重點檢驗突發暴雨情景下的山洪防御能力;創新預警信息發布模式,在重要城鎮、工礦企業、旅游景區等發布山洪災害預警信息,利用入戶廣播、手機App等媒介推送預警信息,廣泛普及防汛避險知識。
提案交辦后,承辦單位積極回應:
——針對“規范預警預報和撤離避險無縫銜接機制”的建議,省氣象局表示,將完善遞進式預報預警服務機制,與水利部門深度合作,提升小流域山洪災害防御能力。強化分流域、分區域、分災種精準預報業務能力建設,突出中小流域防汛,加強臨災預警、點對點預報和更新頻率,健全“誰發現誰發起”省市縣短臨扁平化業務流程。發展“氣象+行業”專業氣象服務技術體系,建立黃河(陜西段)、渭河、漢江和次級流域的氣象風險預警業務。
——對于“加大山洪防御演練力度”的建議,省氣象局表示,將盡快完成省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修訂,突出暴雨及次生衍生災害防范應對工作,開展多部門、多層次、全流程、實戰性的氣象災害應急演練。爭取將氣象預警信息響應納入《陜西省防災避險人員安全轉移規定》《關于加強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若干措施》《關于建立防災避險人員轉移機制的意見》等規范性文件,確保氣象災害應對工作規范高效。
針對“創新預警信息發布模式”的建議,省氣象局表示,將深化與水利、應急、自然資源、文旅等部門的合作,建立預警信息傳播發布機制,提升氣象災害人防、技防水平。建立氣象與應急、水利、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的應急熱線會商機制,水利部門接到氣象預警信息最快30分鐘部署防御措施。建設省、市、縣三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持續升級陜西智慧氣象App,推出“氣象君”系列慢直播,圍繞高影響天氣開展“首席說天氣”,加強全社會氣象科普宣傳。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