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的李大釗”
在中國的革命史上,李大釗是一個熠熠生輝的名字,然而“西北的李大釗”卻鮮為人知,他就是陜北革命火種的播撒者、西北革命的奠基人,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毛澤東評價他為“陜北共產黨奠基人”,朱德為他題詞“陜北共產黨發起人”,他就是李子洲。
李子洲是陜西省綏德縣人,他出身貧寒但讀書刻苦,私塾先生稱贊他為“寒門才子”,1917年,時年25歲的李子洲考入北大預科,遇到了對他人生影響最為深刻的人——李大釗。
自此,他堅定走上了追求真理、救國圖強的道路。 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李子洲報名加入研究會,成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干會員。在李大釗的指導下,李子洲積極投身“火燒趙家樓”等學生運動,創辦《秦鐘》《共進》等進步書刊,完成了從學生到共產主義戰士的轉變。李大釗經常帶著李子洲參加各種活動,李子洲也將李大釗視為楷模,由于兩人身形、長相有幾分相似,有的同學便戲稱其“小李大釗”。1923年初,李子洲經李大釗、劉天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畢業之際,李大釗以中國共產黨北方區委員會名義任命李子洲為特使,囑咐他返回陜西北部籌建黨組織。
李子洲不負重托,回到陜北后一手抓教育革命,以四師等學校為陣地,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建立起陜北第一個黨團組織,培養了劉志丹、謝子長、白明善等一大批優秀的共產黨人。一手抓武裝革命,策劃組織了清澗、渭華、旬邑等地的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推動革命運動在陜北大地蓬勃發展,為陜北地區黨組織的建立和革命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為抗日戰爭提供了出發點。1929年他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依然堅持斗爭,直至光榮犧牲。李子洲犧牲以后,為紀念他的卓越貢獻,應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意愿,經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批準,將綏德、米脂、橫山、清澗等縣劃地組建子洲縣。
電影《李子洲》是首部聚焦李子洲的院線電影,由青年導演、編劇朱秋玥執導,知名演員于曉光領銜主演,奚望、那志東、鄧煬、高海誠等聯合主演。電影還特邀金雞、百花影后娜仁花參演。主題曲《俯仰天地間》由陜西文化學者、詩人薛保勤作詞,音樂人周秀松作曲,歌唱藝術家韓磊演唱。
影片以1923年至1929年真實歷史為背景,講述了陜北共產黨奠基人李子洲同志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回陜開拓發展革命事業,為西北革命人才的培養、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基礎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西北的李大釗”這一稱號背后的歷史使命與精神傳承,致敬那段燃情的歲月與不朽的英魂。
一個人一座城
當“李子洲”這個名字映入眼簾時,或許有人會感到陌生,但在陜北大地上,他的故事早已融入這片土地的山川河流,成為這片土地上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他曾是北大校園里意氣風發的青年,也是陜北高原上播撒革命火種的先驅。 37歲的生命雖短暫,卻以一種震撼人心的方式被永遠鐫刻進歷史——一座縣城,因他而命名。
一個名字,一座城
194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將綏德、米脂、橫山、清澗等縣劃地組建而成的縣命名為“子洲縣”,以紀念革命烈士李子洲。
李子洲犧牲時年僅37歲,而15年后,他戰斗過的土地以他命名。這不僅是對一位英雄的緬懷,更承載著陜北人民對這位革命先驅的永恒紀念。
一部影片,一個英雄
首部聚焦李子洲的電影《李子洲》定檔11月22日全國公映。這部由子洲縣與榆林學院聯合出品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生動再現了陜北共產黨奠基人李子洲同志從北京大學畢業后,接受北京區委李大釗的委派回陜開拓發展革命事業,為西北革命人才的培養、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基礎的故事。
電影由青年導演、編劇朱秋玥執導,知名演員于曉光領銜主演。主題曲《俯仰天地間》由歌唱藝術家韓磊演唱。
一個火種,一個信仰
從北大圖書館的求索,到黃土高原的奔走;從綏德四師的講堂,到西安監獄的鐵窗——李子洲用短暫的一生詮釋了信仰的重量。如今,在子洲這片紅色熱土上,他的精神仍在延續:南豐寨紅色傳奇,子洲革命故事代代講,先輩的初心化作后輩的行動,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在每一個平凡崗位的堅守中,李子洲精神正以鮮活的姿態,照亮新時代的前行之路。
他是李子洲!他用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告訴我們,信仰可以跨越時空,精神能夠永垂不朽。讓我們走進影院,認識李子洲,讀懂這座因他命名的城——子洲縣。
從話劇到電影——
紅色基因在陜北大地薪火相傳
地方政府鼎力護航,紅色學府深耕沃土,社會各界同心賦能,藝術載體讓革命精神煥發新生。在陜北這片承載著厚重革命記憶的土地上,以革命先輩李子洲為原型的紅色題材作品,從話劇走向銀幕,通過藝術傳承與文化賦能,讓紅色火種綻放光芒,也為新時代思政教育與文化傳播提供了鮮活樣本。
兩部話劇,陜北紅色文化的創新實踐
為深入挖掘陜北紅色資源、生動詮釋李子洲的革命精神,青年導演朱秋玥,在陜西省委組織部、宣傳部、文旅廳、教工委,榆林市委宣傳部,以及《當代陜西》雜志、榆林學院等多方的指導和支持下,先后創排《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兩部紅色話劇。《播火者》聚焦李子洲作為陜北革命根據地拓荒者的歷程,融入陜北說書、信天游、秧歌等民間藝術,搭配交響樂,生動展現其革命赤誠;《李子洲在1929》通過倒敘、補敘和插敘等手法逐步揭示其內心的堅定信仰與道德追求。
兩部話劇憑借深厚的思想內涵與精湛的藝術呈現,分別斬獲2020年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項目、2021年教育部“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等榮譽,如今已被納入榆林學院藝術系表演專業核心教材,成為陜北紅色文化育人的典型成果。
話劇育人:沉浸式體驗讓思政教育入腦入心
以紅色話劇為紐帶,陜北探索出沉浸式思政教育新路徑。榆林學院將《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兩部原創話劇納入新生入學教育“必修課”,讓新生在富有感染力的藝術熏陶中接受思政教育,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為大學生涯筑牢思想根基。
在朱秋玥導演的“寓教于演”理念下,依托話劇排演、話劇片段重演、角色體驗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表演,在揣摩角色、演繹劇情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革命先輩的初心使命與精神境界。這種從“被動觀演”到“主動參演”的轉變,讓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與實效性,實現了紅色精神的有效傳遞。
銀幕新篇:子洲縣鼎力護航電影《李子洲》全國上映
為進一步擴大紅色文化傳播半徑,讓李子洲的英雄事跡被更多人熟知,在子洲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與主導推動下,朱秋玥導演的電影《李子洲》將于11月22日登陸全國院線。
電影《李子洲》以更宏大的敘事視角、更細膩的鏡頭語言,全景式展現李子洲在陜北推行教育革命、組織武裝斗爭的光輝歷程,生動刻畫其在獄中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英雄形象。影片既是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也是陜北紅色文化育人的創新實踐,更將助力陜北紅色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國,影響更廣受眾,讓子洲精神在新時代持續傳遞。
因一人聚合力,為一地傳精神。這場由青年導演朱秋玥領銜聚力,地方政府、紅色學府與社會各界同心踐行,通過從話劇到電影的藝術傳承,讓子洲精神在新時代不斷煥發新生。這種“挖掘—創作—育人—傳播”的完整鏈條,為紅色文化的當代傳承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范式。
導演朱秋玥——
用光影照亮英雄故里
“站在子洲這片以英雄命名的土地上,我感到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首部聚焦西北革命播火者李子洲先生的院線電影《李子洲》即將上映,導演朱秋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要做的不僅是還原歷史,更要讓李子洲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綻放,點燃更多人。”
7年深耕:從初心到銀幕的堅守
“對我而言,拍攝《李子洲》不僅是對一位英雄的致敬,也是對一片土地歷史記憶的喚醒。”朱秋玥導演與李子洲的結緣始于2019年,她受邀赴陜北采風聽到李子洲的名字——“這位37歲犧牲的北大才子,是西北革命的播火者。”就是在這次采風中,她在李子洲墓前許下承諾:要擦亮英雄的名字,讓更多人記住他。此后,她走訪舊址、查閱史料,先后創作出話劇《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并最終將子洲先生的故事搬上大銀幕。
土地的溫度:子洲縣的全方位支持
“影片得到了子洲縣的全力支持。”據朱秋玥導演說,從立項到后期制作,子洲縣委、縣政府全程指導支持,協調取景地、群眾演員,與延安、榆林等地對接資源,并多次赴京指導后期制作。另外,特別讓她感動的是,子洲民眾的參與讓電影很接地氣。“片中秧歌表演、抬棺場景等都是本地群眾真實出演。他們不是演員,是歷史的傳承者。”
土地的印記:陜北元素貫穿影片
電影很多場景都在子洲縣實地取景。“這里的山川風貌、革命舊址,不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歷史的見證者和講述者,也成為影片視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朱秋玥表示,電影深度融合了地域文化特色,“比如那對仰天俯地的石獅,成為貫穿全片的情緒晴雨表,也是我主題曲的靈感來源。比如在色調設計上,陜北部分呈現出烙鐵透金光的橙紅色,既是對黃土高原自然色彩的提煉,也象征著革命熱情的熾烈。音樂上融入了陜北嗩吶等傳統樂器,讓它們在片中不僅是民俗符號,更是英雄精神的號角。”影片自然融入了子洲特色的饸饹面、秧歌等民俗元素,能讓觀眾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呼吸與脈動。
未來愿景:讓電影成為子洲的文化名片
“子洲不光是一個地名,它背后是一位英雄的一生、一段革命的歷史、一種精神的傳承。”談及對影片的期待,朱秋玥導演坦言:“希望電影《李子洲》上映后能成為一扇窗口,讓更多人通過它認識子洲、記住子洲、走進子洲;也希望電影的影響力能轉化為地方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實際動力。”
《李子洲》不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次喚醒記憶、照亮現實的精神返鄉。讓我們共同擦亮英雄的名字,傳承紅色的火種,讓子洲故事、子洲精神,被更多人聽見、記住、傳頌。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