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春華
進入冬季,在皚皚白雪、千里冰封的我國北方,最時髦的健身方式莫過于冰雪運動了。然而,在古代滑冰、滑雪等冰雪運動就比較盛行,并且冰雪運動花樣之多、參與人群之廣、競賽規則之完善,令人震撼。
一幅被發現于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巖畫,印證了人類冰雪運動起源于中國的說法:在古老的巖石上,刻著模糊的人形,隱約可以看到人類祖先滑雪的動作。這幅巖畫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在冰雪覆蓋的獨特天氣中,舊石器時代的祖先為了生存的需要,使用毛皮制成滑雪板,在冰雪中自由馳騁,用以打獵和交通。后來,毛皮滑雪板演變成木滑雪板。
直接記載“冰雪運動”的文字,隋代才初見端倪。《隋書》“契丹室韋”條曰:“南室韋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韋,分為九部落……射獵為務,食肉衣皮……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南北室韋皆古代居住在東北嫩江和黑龍江流域的少數民族,在氣候嚴寒、積雪甚深的環境下,當地人發明了木質滑雪工具,其滑行速度可追上奔馳的駿馬,堪稱一種雪地里省力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
而“冰上運動”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二》“回鶻下”條謂:“東至木馬突厥三部落……樺皮覆室,多善馬,俗乘木馬馳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輒百步,勢迅激。”其意思是,向東可到木馬突厥三部落,這里的人用樺樹皮做屋頂,習慣在冰雪上乘木馬奔馳。所謂木馬,即用板系在腳上的滑雪板。
到了宋代,出現了冰上游戲娛樂活動,并不再是我國北方民族的專屬,開始以娛樂運動形式走向世界。《宋史·禮志》載:“故事,齋宿,幸后苑作冰戲。”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提到過一種最早由北方少數民族發明的名為“冰床”,同時也被稱為“凌床”“拖床”“胡床”“柁床”的游戲。沈括曾在滄州親眼見到冰床在冰面上穿梭自如,驚訝之余,在閑居鎮江夢溪園時,便將這一見聞寫進了《夢溪筆談》中:“信安、滄京之間……挽車者皆衣葦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謂之凌床。”這是一種以人力牽拉為動力的冰上游戲:在木板上鋪上墊褥之類的輕軟暖和的物件,供坐冰床的人取暖,而拉冰床的人則穿著“葦袴”,即外面綁著草的褲子,既保暖又防滑倒摔傷。兩三個人坐在冰床上面,讓一個人拉著在冰上滑行。冰床一出現,就獲得人們青睞。宋代的多位皇帝喜歡這些冰上的娛樂活動,常在后苑里“觀花,作冰嬉”(《宋史·禮志》)。冬季,一些官員還坐冰床上下班。
明代時,冰嬉被列為宮廷體育運動。一些官家子弟會聚集在冰面上玩冰床,并將十幾張床連在一起,一邊飲酒驅寒,一邊滑行(《倚晴閣雜鈔》)。明萬歷年間,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陽德門外,冬至冰凍,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床或藁薦(草墊子),一人在前引繩,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飛。”然而,把滑雪運動徹底帶向體育競技項目、娛樂項目的,還應歸功于清代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一生對冰嬉運動十分重視和推崇,他在位六十年,每年臘月,當北京西苑三海(指北海、中海、南海)冰凍堅實之時,就擇期舉行“冰嬉”,乾隆帝親自校閱,從未間斷過。保守計算,每年舉辦三場,總共約舉辦冰嬉大典一百八十余場,每次上千人參加競技的冰上運動會居然沒有出過任何問題,組織之嚴密、競賽規則之齊全,確實令人贊嘆!
冰嬉競技運動通常分為速度滑冰和花樣滑冰兩大類。速度滑冰要求完成“官趟子”(規定動作)的8種動作姿勢,包括雙臂擺動式、背手跑冰式、彎道式等。花樣滑冰則更為豐富多樣,有“猿猴抱桃”“鷂子盤云”“金雞獨立”“哪吒探海”“鳳凰展翅”“雙飛燕”“大蝎子”“搖身晃”“香爐爪”“舉橦爬竿”“翻杠子”“千斤墜”等十幾種,堪稱冰上雜技。到了乾隆后期,甚至出現了冰上速滑六里、一人托舉二人乃至三人的高難度競技項目,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乾隆帝還重視建立冰嬉運動競賽規則及舉措,包括制定常規競賽制度,設立獎勵機制等。他曾讓一個苦練成才的苗族青年喜桂,特批加入八旗軍籍,并賜號“冰上燕兒”。另外,他善用宣傳手段,不僅自己為冰嬉寫序賦詩推廣冰嬉運動,還令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宮廷畫師繪制了許多以冰嬉為主題的畫作。現珍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一幅清代乾隆年間的《冰嬉圖》將當時花樣滑冰選手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高超技術呈現在人們眼前:冰上健兒們姿態不同,各顯絕技,魚貫而行,組成了一條蜿蜒盤轉的長龍。乾隆皇帝還特意作過《冰嬉賦》,足以證明冰雪運動在當時的繁盛與普及。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