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整理
【新聞回放】近日,微信公關總監在“微信派”官方播客中表示,針對逝者賬號的問題,產品團隊研究決定,從今年9月起,對長時間不登錄使用的微信賬號不再回收處理。這一消息引發廣泛關注,許多網友稱贊這是對數字生命的尊重,體現了人文關懷。
網友觀點:當數字身份成為人類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平臺正視數字遺產的留存與保護,既回應了時代的需要,也是科技向善的示范。當平臺不再將賬號簡單地視為可回收資源,而是看作生命故事的載體,就是在數字世界中守護人文之光——尊重每一個獨特個體,敬畏每一個生命痕跡。
網友觀點:當一個人在現實世界謝幕時,其在數字世界的痕跡,理應得到妥帖的安放與守護。這不僅是對個體的告慰,更是數字文明走向成熟的標志。要真正實現“數字善終”,還需各方共同努力:相關部門要完善法律法規,平臺要進行技術創新,公眾也應提升數字遺產保護意識,積極參與,共同守護數字生命。
【新聞回放】不久前,中宣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文藝賦美鄉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廣闊前景。一段時間以來,從“村BA”“村超”到“村晚”“村T”,一系列“村字號”文化體育活動接連涌現,正是“文藝賦美鄉村”的生動寫照。
網友觀點:鄉村文化既承載著千年農耕文明記憶,又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持續激活契合現代需求的文化基因。在“文藝賦美鄉村”的時代腳步中,我們期待涌現更多有特色的“村字號”文化體育活動,持續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源源動力。
網友觀點:目前,“村”字號的“溢出效應”愈發顯著,村一級文旅融合的腳步越邁越大。各地通過系統搭建和制度創新激活文化基因,讓每個鄉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坐標,也讓更多人在鄉村找到美好生活的落腳點。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