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殷博華 實習記者 王朝輝
陪伴是無聲的默契,是心與心的交融。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加,陪伴成為許多人內心深處的渴望,“陪伴經濟”也應運而生。
在“陪伴經濟”興起的同時,誕生了陪診師、陪跑員、陪拍攝影師等一批新興職業,專門提供情感慰藉、專業指導和個性化服務。近日,記者走近三位新興職業從業者,感受他們的日常工作,傾聽他們的堅守與熱愛。
王敏:“陪診是個良心活”
11月4日上午9時,“90后”陪診師王敏早早等候在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門診大廳。當天,她要陪伴一對來自甘肅慶陽的夫婦就醫。
患者李大爺今年68歲,不久前因身體不適在當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肝臟出現病變,夫婦倆便來到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肝膽外科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因為兒女在外地無法及時趕回,女兒便委托王敏陪伴父母就診。
見到李大爺夫婦,王敏仔細核對了患者身份信息后,帶領他們前往對應科室排隊就醫。“有我在,請您放心。”一路上,她反復囑咐老人就醫事項,安撫老人情緒。
王敏說,自己所在的“看病幫”科技公司,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服務流程,接到委托后,團隊會先梳理患者病史與就診需求,提前規劃就醫路線、對接目標科室,甚至預判檢查項目,讓患者就醫更安心。
診療期間,王敏用簡潔的語言把李大爺近期的檢查指標、用藥記錄等告訴醫生,并詳細記錄醫生給出的治療意見。“精準溝通是陪診師的必備技能,要讓醫生迅速了解患者情況,把診療方案準確講給患者和家屬。”王敏說。
檢查報告出來后,醫生為李大爺開出了預住院證明,預住院檢查排期一般最短需要3天,最長需要等近10天。由于患者病情過重,王敏立刻與住院部醫護人員進行溝通,希望醫院能讓患者提前住院治療,醫院在充分考慮患者病情和家庭情況后,最終同意為患者辦理住院手續。
“陪診是個良心活,陪診不是跑腿,而是要真正當好患者的‘臨時家人’。”王敏說,陪診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除了要協助他們就醫,還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身體情況和服務需求。
張阿姨對青霉素過敏,每次復診必須提前告知醫生;李叔叔聽力不好,跟他溝通語速要慢、聲音要大……從業3年來,王敏早已將“臨時家人”的服務理念融入每一次工作,暖心的服務也讓她收獲了一批忘年交。
據王敏介紹,目前陪診半天的價格是198元,全天是298元,掙的就是辛苦錢。說起今后的工作規劃,她覺得最重要的是提高溝通技巧和服務質量,用心用情陪伴好每一位患者,讓患者安心、讓家屬放心。
常星:“不為掙錢,只為健康”
在西安“跑友”圈,常星的名字可是“自帶口碑”——提起他,大伙兒無不稱贊他是個活力四射的帥小伙。
“90后”常星是一名陪跑員,每周都會陪跑三至四次。在從事陪跑工作之前,他就十分熱愛跑步,他覺得是奔跑讓他煥發新生。
2017年,剛畢業的常星擁有了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在親戚朋友眼中,他是一名有為青年。少年得志的他,下班之后常常約三五好友吃飯喝酒、唱歌娛樂,但這種生活狀態很快讓他感到枯燥無味,對于未來,他很迷茫。
一次偶然的機會,常星接觸了幾名“跑友”,幾次跟跑下來,他喜歡上了跑步。從3公里到5公里、再到10公里,每一次公里數的突破,都讓他成就感十足。自此,跑道成了他的“舞臺”,他也變成了大家眼中的“自律榜樣”。
“我每周都要跑幾次,運動成為了生活的必需品。”常星說,周圍人也在他的帶動下一起奔跑,擁抱健康生活。
2022年,常星在小區夜跑時碰見了幾名“跑友”,大家一見如故,時常相約一起運動,他便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小區組建一個“跑團”,吸引更多的人一起跑步。
說干就干,常星和朋友每天都在小區向大家宣傳跑步的益處和健康的生活理念,鼓勵大家“跑起來”。
10個人、30個人、50個人……在常星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跑團。如今,跑團成員已超過100人,周邊一些小區的跑步愛好者也加入其中。
“一些朋友在加入跑團后,生活狀態發生了質的變化。”常星說,鄰居吳麗(化名)就因跑步變得陽光自信。
吳麗曾是一名肥胖患者,每次看到鏡子里臃腫的自己,她都十分郁悶。加入跑團后,常星幫她制定了科學的運動和飲食方案,陪著她運動減肥。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吳麗的體重終于回歸標準,看到鏡子中美麗的自己,她內心充滿了自信和愉悅。
“我起初陪著大家跑,后來鼓勵大家自己跑,現在我想帶動更多人一起跑步。”常星說,跑步不僅有利健康,還能磨煉人的心性和意志。
2022年,常星開始學習短視頻制作,通過拍攝自己跑步的視頻,向更多人宣傳健康生活理念,很多粉絲都私信他預約陪跑。
“不為掙錢,只為健康。每次看到跑友突破自我、華麗蛻變時,我都非常開心。”常星說,自己陪跑1公里只收10元錢,有時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他則會免費陪跑。
明年,常星將提供陪伴健身的服務,為自己的生活再添一份精彩。“我會帶著這份熱愛,繼續用腳步陪伴更多人擁抱健康,讓每一次奔跑都更有溫度、更有力量。”常星說。
聶萌:“捕捉他們最美的那一面”
提及西安的熱門景點,除了打卡的游客,手持相機的陪拍攝影師已成為一道新風景。在抖音搜索“西安陪拍”,話題播放量高達1109萬次,這一新興職業正憑借獨特魅力俘獲大批年輕人的心。
“比起專業約拍,大家找陪拍攝影師不只是為了好看的照片,更是在尋找一份能提供‘情緒價值’的陪伴。”已完成140多次陪拍服務的聶萌,道出了這股潮流背后的邏輯。這位剛從西安理工大學畢業的姑娘,不僅用鏡頭記錄著他人的美好瞬間,也在畢業過渡期找到了就業的靈活方向。
今年四月,聶萌偶然接觸到陪拍服務。“我本身就很喜歡拍照,覺得這個行業特別新奇,就想著嘗試一下。”帶著對攝影的熱愛,聶萌開啟了陪拍之路。
起初,聶萌的客戶多以同學和朋友為主。為拓寬客源,她在抖音、小紅書發布宣傳內容,一個月積累了近200個粉絲,客源顯著提升,如今平均每周接待六七位客戶。
與傳統攝影師相比,陪拍攝影師服務的核心優勢在于個性化與陪伴感。
作為西安人,聶萌熟悉本地景點,常為外地游客量身設計打卡路線,全程陪同拍攝。從鐘樓、大雁塔等景點,到興慶宮公園、未央宮遺址公園等小眾打卡地,她會針對不同場景給出建議,還準備了圖書、圍巾、透明傘等小道具,為拍攝增色添彩。
在聶萌的陪拍經歷中,最讓她感動的是一個家庭客戶。父母帶著兩個孩子,連續拍攝了兩天,鏡頭前后的距離感也漸漸消融。拍攝結束后,一家人看著成片連連道謝,還主動提出送聶萌回家,這讓她深刻體會到陪拍攝影師就像臨時的“家人”。
陪拍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聶萌也遇到過不少挑戰。首次服務的女生動作表情僵硬,幾次嘗試后氣氛逐漸尷尬。幸好聶萌及時抓拍到女生表情自然的瞬間,并真誠夸贊,才讓拍攝漸入佳境。
“要學會發掘客戶的閃光點,讓他們放松下來,捕捉他們最美的那一面。陪拍的核心不僅是技術,更是欣賞和溝通。”這是聶萌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秘訣。
聶萌的陪拍服務仍在繼續,140多次服務積累的不僅是客戶口碑,還有她對這一新興職業的理解——從事陪拍攝影不僅是畢業過渡期的靈活選擇,還是攝影興趣的變現路徑。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