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井下,掘進工作面的燈光劃破黑暗。錨桿機的轟鳴聲中,安全盯守員李文忠正第三次巡檢這個班次。他伸手試了試風筒的風量,彎腰檢查傳感器位置,接著掏出扭矩扳手,對每一根錨桿的預緊力進行復核。

“干我們這行,就得像個‘婆婆嘴’,天天念叨;當個‘鐵包公’,寸步不讓。”李文忠說著,手中的記錄本已密密麻麻寫滿檢查項。在這個每班必須完成三次全覆蓋檢查的工作面上,他和他的16名同事,組成了該公司礦井最前沿的安全防線。
今年以來,該公司安監科創新推行“專人駐點、全程盯守、閉環管控”機制,17名經驗豐富的專職安全員被派駐到各個關鍵作業點。他們按照“一班一員、一崗一責”原則,對通風系統穩定性、設備運行狀態、操作流程規范性等8大類26項重點內容開展全時段盯守。
“隱患往往藏在細節里。”這是盯守隊員們的共同體會。在20204掘進工作面,一次例行檢查中,盯守安全員發現皮帶機尾拉移設備的鋼絲繩不僅U型卡數量未達安全標準,繩體表面出現細微斷股。“停!”他立即叫停作業。全程監督設備更換、重新固定的每一個步驟,直到確認所有卡扣都緊固到位、符合安全規范,才允許作業重新啟動。
在30209采煤工作面,面對頂板破碎帶來的持續風險,盯面安全員更是開啟了“8小時駐守模式”。他們手持專業檢測工具,對每一根補強錨桿的預緊力反復核驗,對支護參數逐一比對校準,哪怕是毫米級的誤差也絕不放過。“頂板事故沒有小隱患,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把‘萬一’變成‘一萬個放心’。”安全員白文這樣形容他們的使命。
除了監督,這些“安全哨兵”還是現場培訓師。在機器轟鳴的作業面上,他們常常一邊示范正確操作,一邊講解“三違”行為的慘痛教訓。這種“隨時隨地、見縫插針”式的安全教育,讓工友們親切地稱他們為“移動課堂”。
支撐這套盯守機制的是嚴格的閉環管理系統。一旦發現隱患,盯守安全員立即通過智能終端上傳至雙防系統平臺,明確整改責任人、時限和措施。安監科定期組織“回頭看”,對整改不力的嚴肅問責,并將盯守成效與績效考核掛鉤,實現獎優罰劣。
截至目前,專職盯守安全員已累計排查整改采掘面安全隱患1088條,整改率達到100%。而在這組數字背后,是更多未被記錄的故事——那些被及時制止的違規操作,那些被消除在萌芽狀態的風險,那些因細致監督而避免的可能事故。
未來,陜煤龍華礦業公司計劃將視頻監控、人員定位等智能手段融入盯守體系,打造“人工盯守+智能監測”的雙重保障,為公司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根基。(張相軍 劉岐)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