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個毫不動搖”的堅持與深化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當前,民營經濟在吸納就業、貢獻稅收、驅動創新等方面的作用愈發凸顯,但同時也面臨著營商環境待優化、融資難、轉型壓力大等現實挑戰。潼關縣政協立足“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三大職能,構建起連接黨委政府與民營企業的“橋梁紐帶”,以精準履職全力助推縣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深入調研,精準捕捉發展痛點
深入調研是政協履職的前提,更是破解企業難題的關鍵。潼關縣政協以“下沉式”調研摸透企業實情,聚焦民營企業“最煩、最痛、最怕、最盼”的核心問題開展專項走訪,通過組織委員、政府主管領導與企業代表面對面座談,搭建起“政銀企”三方協調溝通服務對接機制,引導企業規范經營管理、優化資產結構,切實緩解融資難題。
圍繞民營經濟發展關鍵領域,潼關縣政協開展多維度靶向調研:針對營商環境優化,提出放寬用活土地政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強化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聯合攻關等建議,為企業創新發展清障護航;聚焦工業園區建設,搭建園區企業與縣直部門交流平臺,精準解決硬件配套、服務保障等實際問題;緊盯特色產業,積極建言發聲,促成潼關肉夾饃產業園區落地建設,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帶動增加200戶農戶就業。一系列“靶向式”調研,既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又讓民營企業投資信心與發展底氣持續增強。
二、協商建言,破解發展核心難題
政治協商是政協服務民營經濟的核心抓手,潼關縣政協聚焦關鍵領域,拓展協商形式,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制度性智慧。圍繞黃金產業這一縣域經濟支柱,針對資源匱乏、專業人才短缺、尾礦處理能力不足等痛點開展專題協商,提出加強地質勘探推進中深部找礦、引進先進技術及專業人才、深挖尾礦剩余價值等具體建議,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探索路徑。
在農業特色產業領域,協商建言精準發力:聚焦醬菜產業工藝落后、周期長的發展瓶頸,推動與陜科大合作成立“潼關醬菜研發中心”,改良工藝流程,推動醬菜實現“開袋即食”的突破,找準產業發展新路子;以界別協商為抓手,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提出篩選地道品種、延伸產業鏈條、創建區域品牌等建議,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雙向共贏;通過對口協商,為肉夾饃產業確定“企業+農戶”發展模式,推動原材料就地取材,在帶動全縣農戶增收的同時,輻射周邊縣市形成規模化發展格局。從宏觀政策設計到微觀操作指導,全方位協商建言為民營經濟發展構建起堅實的智力支撐體系。
三、跟蹤問效,健全全鏈條監督機制
建立全鏈條監督機制,是政協助推政策從“紙上”落到“地面”的關鍵。近年來,潼關縣政協持續將民營經濟相關提案作為重點推進事項,《加強民營企業管理,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減負增收》《發展壯大肉夾饃產業》等10余件提案,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領銜督辦,實現高效辦理。其中,《完善民營企業溝通機制》的提案被納入縣委工作要點。
為確保監督閉環,潼關縣政協組織委員、企業代表與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召開重點提案辦理民主評議會,建立“問題收集—交辦辦理—結果反饋”的全流程閉環機制。在全委會期間,縣政協將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作為核心議題,召開聯組討論會、委員發言大會,邀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與委員面對面協商,累計收集并推動解決用地審批、證件辦理、融資貸款等企業訴求20余條。同時,充分發揮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車”作用,線上線下同步收集企業難題并及時報送縣委、縣政府,以“跟蹤式”監督讓政策紅利真正惠及民營企業。
四、服務賦能,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潼關縣政協以直接服務為抓手,持續為民營企業紓困解難,全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依托委員活動室、潼悅享讀書驛站等平臺,開展稅收政策宣講5次,幫助企業精準掌握惠企內容;建立主席會議成員聯系委員企業制度,通過常態化對接,實時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在縣級領導“聯系幫扶進企業”活動中,主動協調解決企業引資、技術創新、招工用工等實際難題10余項。
針對農業領域民營企業,潼關縣政協組織委員開展“走訪農業企業,助力鄉村振興”專項活動,先后深入潼關縣恒亨農牧養殖有限公司、益農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陜西大華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詳細調研基地建設、銷售渠道、土地流轉、金融支持等情況,并與企業負責人共商發展對策;走進潼關饃特酥食品有限公司、潼蘇祥食業有限公司等特色企業,圍繞發展規劃、品牌建設等精準賦能。通過一系列暖心服務,不僅傳遞了政策溫度,更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生態。
(作者系潼關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