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選會
近年來,寶雞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抓手,以鞏固深化“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成果為核心目標,持續加大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斷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全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濃厚文化動能。
存在問題
(一)城鄉公共文化供給有待均衡。優質文化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區、縣城,鄉鎮及偏遠農村地區文化設施老化、資源供給不足等問題較為明顯,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持續拉大。鄉鎮機構改革后,基層文化站編制被撤銷,職能定位弱化,“誰來干、怎么干、干什么”的問題亟待解決。縣區文化單位人員編制嚴重短缺,各圖書館在崗人員數量僅為全省縣區平均水平的50%,且人才結構不合理、專業能力不足,嚴重制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創新。
(二)特色品牌創新有待增強。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機制不健全,服務形式單一、內容同質化現象突出,數字化服務水平滯后于群眾需求。品牌活動未能充分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和不同群體個性化需求,針對性、創新性不足,導致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特色品牌IP影響力有待提升。資金保障力度不足,人均文化活動經費、人均年新增購書經費未足額保障,縣區文化館、圖書館經費僅能維持基本運轉,難以開展高品質文化活動。
(三)社會參與渠道有待拓展。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不完善,“群眾點單、政府配菜”的精準供給模式尚未形成,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渠道不暢、積極性不高。與黔東南州“村超”“村BA”等群眾文化品牌相比,我市群眾文化“自組織”能力較弱,文化發展“內生性”動力不足,未能有效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硬支撐。
(四)供需精準匹配有待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仍未擺脫“政府端菜”的傳統模式,缺乏以需求為導向的精準供給機制,導致服務與群眾實際需求存在錯位,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未能充分釋放。同時,數字化服務應用場景不足,未能充分滿足不同年齡、職業人群的差異化需求,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型升級步伐緩慢。
意見建議
(一)構建城鄉文化服務共同體,推動公共文化均衡優質發展。強化規劃引領與機制創新,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十五五”文旅發展規劃重點內容,明確發展目標、任務清單和保障措施。探索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與使用權分置”改革,盤活閑置基層文化場地資源,提高設施利用效率。推動資源整合與服務下沉,樹立“大公共文化服務”理念,整合城鄉文化場館、人才、活動資源,建立“縣-鎮-村”三級協同共建機制。實施公共文化“城市反哺鄉村”行動,組織城區文化場館、文藝院團與鄉鎮結對幫扶,定期開展送演出、送培訓、送圖書下鄉活動,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用好事業單位人才編制“周轉池”,建立文化人才“縣管鄉用”機制,在鎮(街道)明確1至2名公共文化服務專干編制,確保基層文化工作有人干事。定期開展基層文化工作者業務培訓,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優化人才隊伍結構。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集群,激活文化發展創新動能。深挖地域文化資源,以周禮文化、關學文化、民俗文化為核心,策劃“尋跡周原”“青銅之旅”“非遺體驗季”等特色活動,培育具有寶雞辨識度的文化IP。支持各縣區打造“一縣一品”文化品牌,如鳳翔泥塑文化節、千陽刺繡研學季、隴縣社火過大年等,形成品牌集群效應。強化資金與人才保障,足額落實人均文化活動經費、人均年新增購書經費,設立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專項資金,支持高品質公共文化活動開展。優化縣區文化館、圖書館人員結構,提高專技人員及高級職稱配置比例,引進文化創意、數字技術等專業人才。推動“文化+科技”融合,運用VR、AR、MR等數字技術,打造周原遺址數字展廳、寶雞非遺數字館等互動體驗項目;深化“閱游寶雞”平臺建設,構建“云端+實體”立體化文化服務網絡,實現“指尖上的文化服務”全覆蓋,提升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
(三)健全多元參與長效機制,激發文化發展內生動力。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細化“菜單式”文化服務供給清單,建立“需求征集-資源整合-服務配送-效果評價”閉環管理流程。對社會力量承接的文化項目,簡化審批流程,給予稅收優惠、場地支持等幫扶政策,降低參與門檻。培育群眾文化自組織能力,支持基層自樂班、文藝社團、民營院團發展,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用于群眾性文藝團隊扶持。借鑒“村超”“村BA”成功經驗,鼓勵開展“村晚”“社區文化節”“廣場才藝賽”等群眾自辦文化活動,培育文化“領頭人”和鄉土文藝人才,激發群眾文化參與熱情。規范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完善志愿者注冊、培訓、激勵機制,探索“專職+兼職”服務模式,鼓勵機關干部、在校學生、文化能人參與基層文化服務。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務積分制度,積分可兌換文化活動門票、培訓課程等,提高志愿者參與積極性。
(四)完善精準供給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建立需求與供給精準對接機制,定期開展群眾文化需求調查,通過線上問卷、基層座談等方式,全面掌握不同群體文化偏好,針對性設計服務項目。推行“需求導向+專業打造”模式,實施“城市文化反哺”工程,開設市民藝校、青年文藝夜校等,提供定制化、特色化文化培訓服務。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依托長樂塬抗戰工業遺址等優質文旅資源,開發沉浸式文化體驗線路,推動文化服務與旅游、工業、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拓展文化服務應用場景,提升文化服務經濟價值。建立“市-縣-鎮”三級文化服務聯動機制,針對偏遠農村地區開展“文藝輕騎兵進基層”“送戲下鄉”等活動,實現“送文化”與“種文化”有機結合,確保公共文化服務無死角、全覆蓋,切實提升群眾文化獲得感和滿意度。
(作者系寶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