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白小芳 賀鵬飛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烙印與記憶。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里,無數知識青年響應號召,離開繁華的城市,奔赴偏遠的農村,用他們的青春和汗水澆灌著這片廣袤的土地。因其歷史原因,延川縣至今還保留著一批知青舊居。
近日,延川縣政協召開十屆十四次常委會會議,圍繞“知青舊居保護利用”議題開展專題協商。會上,與會委員、相關部門負責同志聚焦全縣119處知青舊居的“保護現狀、問題癥結、破局之策”展開研討交流,力求讓這些承載著特殊歷史記憶的窯洞群,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數據背后的保護現狀
“1427名北京知青分批來到延川插隊,7個公社的村落里留下了450余孔窯洞——它們不只是建筑,更是知青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見證。”會上,大家集體觀看了延川縣知青舊居現狀專題片,縣政協文史委負責同志通報了知青舊居保護情況。經調查,這些知青舊居多分布在當年交通便利、農業條件較好的村落,截至目前累計維修47處197孔,占總數的43%。
這些數據的背后,隱藏著知青舊居保護“冷熱不均”的現實:政府主導維修的16處81孔與個人居住修繕的31處116孔中,僅梁家河、趙家河、段家圪塔、新勝古村的7處21孔窯洞用于知青主題布展,其余40處176孔窯洞多被用于個人居住、村史館輔助陳列、幸福互助院。
“未修繕的72處252孔窯洞,有的因年久失修出現墻體開裂、屋頂漏雨,有的被村民改建得面目全非。”縣政協文史委負責同志拿出實地調研的照片給大家看,“比如某村知青舊居,原有的土炕被拆除改成水泥地面,墻上的標語也因墻體翻新消失了——這些細節的流失,其實是歷史記憶的斷裂。”
保護乏力的四重瓶頸
會上,委員們結合前期調研情況,指出了知青舊居保護利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首先是保護力度不足。僅少數重點村落有系統性修繕規劃,多數知青舊居仍處于“自發保護”狀態,缺乏統一的修繕標準和資金支持,部分瀕危舊居甚至未納入文物保護名錄。其次是保護意識淡薄。基層干部對知青文化的歷史價值認知不足,在鄉村振興規劃中,有的將其視為“閑置資源”優先考慮拆除重建,有的雖保留建筑卻忽略了生活場景還原,導致“有建筑無文化”。第三是管理機制不健全。文旅、鄉鎮、村集體等多主體權責模糊,“誰來管、怎么管”尚未明確,如已布展的舊居,有的由村集體代管,有的由民間機構運營,缺乏常態化維護和專業管理,部分展品出現損壞、解說信息錯誤等問題。第四是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現在開放的知青舊居多以“陳列農具+文字說明”為主,缺乏互動體驗項目。“游客只能看‘靜態展品’,體會不到‘實事求是、自力更生’的精神內核。”高海瑞委員直言保護利用短板。
建言助力“活化利用”
針對以上問題,高海瑞建議建立“三級保護體系”,讓舊居“活下來”,要明確保護優先,劃定“核心保護區、嚴控區、一般區”三級范圍,對梁家河等已形成品牌的核心區,重點提升展陳質量;對有代表性但未充分開發的區域,由政府牽頭制定修繕方案,納入財政專項補助;對分散在偏遠村落的舊居,鼓勵村民以“認領保護”的方式參與,政府可給予修繕技術指導和小額補貼,“既解決了‘誰來管’的問題,又讓舊居有人氣。”同時,他強調要“修舊如舊”,“比如用傳統工藝修補窯洞墻體,保留知青當年留下的標語、涂鴉,甚至包括土炕、灶臺的原始布局,這些‘煙火氣’才是舊居的靈魂。”
張北雄委員建議,要以“文旅融合”破題,讓文化“火起來”,保護不是封存,而是要讓知青文化可感知、可參與,要在重點村落打造“知青生活體驗區”;實施聯動發展,將知青舊居與周邊的紅色景點、鄉村旅游資源串聯,設計“知青歲月+鄉村體驗”精品線路,通過“文化+旅游”的融合,讓舊居從參觀景點變成消費場景,既產生經濟效益,又反哺保護工作。
曹龍建委員建議,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明確“誰牽頭規劃、誰負責修繕、誰運營管理”的權責清單;設立“知青文化檔案庫”,對每處舊居的歷史背景、修繕記錄、展品信息進行登記,實行一戶一檔;推動知青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通過邀請老知青回延川講故事、組織學生開展“知青舊居研學”活動,讓年輕一代了解這段歷史,從“要保護”變成“我要保護”,形成文化傳承的“接力棒”。
在聽取委員們的發言后,縣政協主席劉顥指出,知青舊居是延川大地上不可再生的“歷史教科書”,更是承載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文化根脈。保護利用好這些珍貴資源,不僅是對那段特殊歲月的深情回望,更是為今天的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底氣、凝聚精神力量的關鍵舉措。
劉顥表示,當前的核心是要打破“重形式輕內涵、重單點輕整體”的瓶頸,既要抓緊推進瀕危舊居的搶救性修繕,更要下足功夫挖掘知青與群眾共奮斗的鮮活故事,把“精神內核”講透。“下一步,縣政協要持續跟蹤問效,把今天的協商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方案,推動相關部門從規劃編制、資金保障、機制建設等方面拿出硬舉措,真正讓知青舊居‘活’起來,成為照亮人心的‘精神地標’。”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