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的霓虹點亮夜空,在廣袤的鄉村大地,還有這樣一群身影:他們背著藥箱穿梭于田埂阡陌間,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的健康刻度;他們守著一間診室、一張診床,把青春和熱忱都傾注在鄉親們的柴米油鹽與病痛冷暖里。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個中國醫師節。在這個充滿敬意的日子來臨之際,記者走近剛剛榮獲“陜西省優秀醫務工作者”稱號的三位基層鄉村醫生,通過聆聽他們的故事,感受那份隱藏在鄉音里的熱愛、那份刻在年輪里的堅守。
□ 首席記者 李榮 記者 殷博華實習記者 王朝輝
楊永博:做好村民健康“守門人”
8月15日11時許,在西安參加完“陜西省優秀醫務工作者和團隊表彰大會”后,寶雞市眉縣橫渠鎮李魏村衛生室村醫楊永博就匆匆乘車趕回村里。
“衛生室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及時回去處理。我也想早點回去和家人、鄉親們分享參加這次活動的喜悅。”楊永博說。
1999年,21歲的楊永博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到鎮衛生院工作。剛到衛生院,楊永博就發現鄉村醫療資源普遍匱乏,村民健康意識薄弱。
“我是學醫的,我要用所學知識為村民提供醫療服務。”兩年多的工作經歷讓楊永博萌生了回到李魏村做一名村醫的想法。當他向妻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時,妻子及家人全力支持。

楊永博正在為村民把脈受訪者供圖
回到李魏村當一名鄉村醫生,并非楊永博想得那么簡單。村民們早上7點多出門勞作,楊永博就提前開門為順路的村民測量血壓、血糖,宣傳健康衛生知識,中午堅持用所學的中醫藥知識救助病人,下午再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進行診治。
“我每天在衛生室工作都是12個小時以上,為了方便村民就診,我把床搬到了衛生室,有時忙得晚了就直接住在衛生室。”楊永博說,再苦再累都不覺得,但有時候病人和家屬的不理解卻讓自己有點苦悶。
在楊永博服務的村民里,有許多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衛生室條件有限,一些基礎檢測設備無法明確患者病情,楊永博就主動聯系上級醫院,為患者進行進一步檢查。但有的村民考慮到費用問題,不愿意去縣醫院檢查。
李某是李魏村一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未按時服藥導致病情反復,經常獨自外出。楊永博了解情況后,主動找到患者家屬溝通病情,并為李某聯系好專科醫院。但家屬因對精神類疾病缺乏了解,根本不相信治療效果,也不愿意配合。楊永博就反復做家屬的思想工作,經過他的耐心勸說,家屬同意將患者送到專科醫院進行治療,楊永博還為其資助了三個月的住院期間生活費。經過治療,患者康復出院,家屬專程來到衛生室向楊永博表達感謝,“楊醫生,謝謝您,您太負責任了。”
患者的認可再次堅定了楊永博成為一名鄉村醫生的初心。
在楊永博從醫過程中,他始終沒有忘記學習,只要有空就鉆研業務知識,先后取得了中醫學專業本科學歷、中醫內科和全科醫學雙主治醫師職稱,獲得眉縣“十佳鄉村醫生”“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最美鄉村醫生”“優秀鄉村醫生”“眉縣名醫”等榮譽稱號。
“楊醫生,你醫術這么好,又有執業醫師證,完全可以去上級醫院任職,為啥還一直留在村里呢?”每次面對這樣的問題,楊永博總是笑著說:“在哪都是當醫生,但這里的村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村民。”
25年來,楊永博用他的堅守默默服務著鄉親們,面臨過不少困難,甚至打過“退堂鼓”。但在楊永博心里,“既然選擇當一名村醫,就會堅持走下去,用真心、真情呵護每一位患者,當好鄉親們的健康‘守門人’。”
王紅衛:做鄉親們信得過的好醫生
“紅衛,你來了。我早上起來感覺有點頭暈,你能幫我測個血壓看下不?”8月17日8時許,商洛市山陽縣中村鎮溝口社區衛生室村醫王紅衛剛走進社區廣場,92歲的村民劉芹就找到了他。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27年來,王紅衛一襲白衣、一個藥箱,守護著轄區1000多名村民的健康。
王紅衛1973年出生于一個村醫世家,父親作為一名赤腳醫生,從小在他的心里種下了“懸壺濟世”的種子。1998年,王紅衛從陜西中醫學院畢業后,放棄了留在大城市就業的機會,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小時候,經常看到鄉親們因為缺醫少藥而忍受病痛折磨,也目睹了父輩因知識局限面對一些病癥的無奈,我一定要做一個讓鄉親們信得過的好醫生。”王紅衛說。

王紅衛在村民劉芹家中進行慢病隨訪 記者 李榮 攝
當時的衛生室條件十分簡陋,只有一間土坯房,醫療器械也很短缺。面對這樣的困境,王紅衛白天挨家挨戶摸查村民的健康底數,晚上認真研讀各種中醫著作,不斷提升醫術水平,他先后考取了中醫執業醫師證、中醫主治醫師資格證。為了給村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他還自費添置了針灸針、推拿床等設備。
溝口社區有八個村民小組,王紅衛除了為村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外,還要提供慢病隨訪、重點人群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了方便村民就醫,王紅衛手機24小時開機。
2022年的一個冬夜,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了熟睡中的王紅衛。一名村民求助,76歲的張大爺突發疾病,情況十分危急。接到電話后,王紅衛披上外衣、背起藥箱就往外跑。他打著手電筒,冒著風雪趕到張大爺家實施針灸急救,經過及時救治,張大爺的癥狀得到緩解。隨后,他又聯系救護車,將張大爺轉診至山陽縣人民醫院進行治療。
這樣的場景,在王紅衛從醫生涯中重復了無數次,無論白天黑夜還是嚴寒酷暑、風霜雨雪,只要村民一個電話,他總會及時趕到。
溝口社區村民張順治說:“村里誰有個頭疼腦熱,都會找紅衛,他能看得了就看,看不了還幫我們聯系縣里醫院,是個熱心腸。”
針對山區村民長期勞作導致的頸肩腰腿痛、風濕骨病等頑疾,王紅衛在衛生室設了一間中醫理療室。他將傳統的針灸、推拿與現代康復理念相結合,探索創新治療方法。他采用“溫針灸”療法治療寒濕性關節炎,運用“穴位貼敷”緩解慢性疼痛,配合中藥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這些獨特的治療方法深受村民好評。
“以前,村里醫療條件有限,不少村民不知道如何預防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患病不重視治療,往往硬扛著,以致病情嚴重。”讓王紅衛欣慰的是,隨著大家的生活條件好轉,村民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高,農村合作醫療也解決了很多費用問題,疾病由治向防的趨勢十分明顯。
2011年以來,王紅衛先后獲得“山陽縣優秀鄉村醫生”“基層醫療服務先進個人”“陜西省優秀醫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看著剛剛獲得的“陜西省優秀醫務工作者”榮譽證書,王紅衛直言:“我只是一個平凡人,干的也都是一些平凡事。能夠為鄉親們解除病痛,得到他們的信任和認可,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紅衛,這是我自己種的西瓜,你快嘗嘗。”臨近采訪結束時,記者看到,劉芹抱著一個大西瓜朝衛生室走過來……
姬鵬程:村民的健康就是我的幸福
8月17日8時許,在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虎頭峁村衛生室,幾位村民給村醫姬鵬程送來了自家種植的蔬菜,得知他被評為“陜西省優秀醫務工作者”,大家特來向他祝賀。
姬鵬程與虎頭峁村的故事,還要從29年前講起。
1996年,從西安煤炭衛生學校畢業的姬鵬程被分配到銅川市礦區的一家醫院從事行政工作,對同學們而言,這是一個“鐵飯碗”,但他卻并不滿意。
“我父親是一名醫生,他從小就告訴我,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姬鵬程說,自己更愿意把所學知識用在治病救人上。
2013年,得知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虎頭峁村要成立村衛生室后,姬鵬程便辭去工作,離開家鄉銅川,來到虎頭峁村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之前,虎頭峁村的村民看病就醫只能去鎮上醫院,除了路上折騰,一些突發疾病也無法得到及時醫治。姬鵬程覺得自己在這里一定能有所作為,可現實卻給信心滿滿的他潑了一盆冷水。
“村民們不相信我,從醫第一年,大家除了買藥,找我看病的人寥寥無幾。”姬鵬程說,即便自己提出免費到家診治,出診機會也很少。直到2015年,他的工作才慢慢有了起色。

工作中的姬鵬程受訪者供圖
2015年夏季,村民張蘭(化名)被野蜂叮咬過敏導致昏迷,姬鵬程通過輸液、打腎上腺素等方法,很快讓患者轉危為安,待患者痊愈出院后,他還隔三差五上門為患者復查身體。正因為這股子敬業負責的精神,找他看病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有些老人還點名讓他診治。
“姬大夫非常敬業,心里裝的全是我們的健康。”村民王蘭(化名)說,10多年來,無論刮風下雨,只要一個電話,姬鵬程準會提著藥箱免費上門問診。
虎頭峁村常住居民幾乎都是高齡老人,很多都患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為了讓村民們就醫更便捷,姬鵬程干脆帶著家人從市區搬到了村里,每天24小時隨叫隨到,逢年過節也不例外。
2020年除夕夜,村民劉偉(化名)的孩子突發高燒,正吃年夜飯的姬鵬程接到電話后,放下碗筷急忙跑到衛生室為患兒進行診治,直至孩子退燒,第二天一大早又跑到患兒家中詢問恢復情況。
“自從有了姬大夫,大家不再發愁就醫難。”虎頭峁村黨支部書記常漢珍說,姬鵬程經常外出參加各類醫學交流和培訓,把學到的醫療知識帶回村里服務村民。
如今,年近六旬的姬鵬程依然奔走在問診一線,頻繁的問診有時也讓他的身體吃不消,但他從未抱怨過。
“只要身體允許,我就會堅持下去,患者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姬鵬程說,下半年他還想在村里舉辦幾場醫療知識科普活動,增強村民健康意識,讓大家遠離疾病,日子越過越幸福。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