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10月28日,省統計局發布前三季度陜西經濟運行情況: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771.3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
省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胡清升分析指出,前三季度,全省經濟運行頂住壓力、迎難而上,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國,經濟運行延續總體平穩、穩中提質、向新向好的發展態勢,呈現“大盤穩、質效升、潛力足”的良好局面。
大盤穩
前三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高于全國0.1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持續高于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5%左右的增速目標,為順利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確保“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主要領域看,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國2.3個百分點,投資高于全國3.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于全國1.6個百分點,進出口高于全國8.0個百分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
胡清升指出,特別是34條重點產業鏈聚鏈成勢,“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夯實。原煤、天然氣、原油等傳統“土特產”產量穩居全國前列;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3D打印設備、民用無人機等成為陜西工業“新名片”。
此外,消費潛能有效激發,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三秦四季”文旅消費品牌效應持續釋放,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高能效等級家電、智能手機等商品零售均同比增長20%以上。
對外貿易也交出亮眼答卷。陜西充分發揮中歐班列綜合帶動作用,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推動全省進出口總值增速逐季回升,貿易順差較上半年擴大494.48億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不斷走深走實,前三季度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值占全省進出口總值比重達54.0%。
質效升
前三季度,全省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5.0%,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56.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較上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2%,化學藥品原料藥制造業增長27.8%。
“數據表明,持續提升秦創原平臺效能,夯實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全面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全省自主創新活力與產業升級動力得到有效激發。”胡清升說。
與此同時,協調發展穩步推進。前三季度,全省縣域83個縣(市、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0%,高于GDP增速0.7個百分點,縣均生產總值較上年同期增加3.57億元。陜南三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均超過6%,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60:1,較上年同期縮小0.03。
綠色發展底色鮮明。前三季度,全省規上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5%;風力發電量、太陽能發電量分別增長12.1%、9.0%;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新進展。
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前三季度,全省城鎮新增就業37.77萬人,同比增加0.55萬人。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91元,同比增長5.6%,高于全國0.5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4位;其中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同比增長5.8%。
潛力足
觀察陜西經濟“三季報”,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一組數據勾勒市場大、潛力足的經濟運行軌跡:
民間投資信心持續提振。前三季度全省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8%,高于全國12.9個百分點,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42.9%,較上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民營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前三季度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50.0%,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五上”企業單位數穩步增長。前三季度全省新增“五上”企業4725戶,同比增長17.6%;“五上”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穩超八成,較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壯大。前三季度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高于GDP增速0.6個百分點。未來產業加快成長。前三季度全省太陽能光伏產業鏈產值增長36.9%、光子產業鏈增長17.4%、無人機產業鏈增長12.4%。同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業鏈產值增速較上半年加快2.8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陜西文旅市場人氣十足,入境旅游熱度攀升,旅行社及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5.2%,國慶中秋假期接待國內游客數兩位數增長。滿足品質化、個性化、體驗化消費需求的新興業態加速發展,前三季度倉儲會員店、集合店、無人值守商店零售額分別增長35.7%、21.3%、90.2%。
“總體來看,前三季度全省提振消費舉措得力,通過政策引導、服務優化、場景創新等多種方式,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消費潛力。”胡清升說。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