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報道組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重回祖國懷抱。在臺灣光復8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黨和國家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10月25日上午,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引發在陜臺胞、有關方面代表人士強烈共鳴和積極評價。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臺盟陜西省委會主委陳玉玲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以國家名義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反映了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擔當歷史任務、矢志不渝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堅強意志,對于進一步團結凝聚兩岸同胞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
臺灣光復的歷史表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無可辯駁。1946年8月臺灣光復一周年之際,林獻堂、丘念臺等臺灣各界代表人士于1946年8月發起組織臺灣光復致敬團,前往陜西祭拜黃帝陵,表達臺灣同胞認祖歸宗的赤誠之情。
陳玉玲表示,省臺盟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團結帶領全省盟員及所聯系的臺胞,銘記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的光榮歷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和臺盟愛國愛鄉光榮傳統,用心辦好漢唐文化營、海洋文化交流平臺系列活動,關注支持臺胞臺企來陜投資興業、臺灣青年來陜追夢圓夢,助力陜臺各領域交流交往,努力為深化陜臺融合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陜西臺盟力量。
“這是值得全體中華兒女永遠銘記的歷史時刻,展示了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省臺聯會長王紅兵感慨道。
在王紅兵的記憶中,2006年9月12日是極具特殊意義的一天。彼時,臺灣光復致敬團的后人們沿著先輩足跡重走尋根路,最終在黃帝陵軒轅廟內成功豎立“臺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這不僅圓了先輩夙愿——1946年致敬團曾因大雨未能親臨拜謁黃帝陵,更以實物見證的方式,向世人傳遞出臺灣同胞世代傳承的慎終追遠情懷與心向祖國的堅定信念。
王紅兵表示,臺聯是黨和政府聯系臺胞的橋梁和紐帶,是廣大臺胞的“溫暖之家”。今天我們紀念臺灣光復,核心在于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既要講好兩岸中國人在民族危急關頭團結一心、共御外侮的抗戰故事,喚起臺胞青年共同記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面;更要大力開展兩岸交流活動,邀請廣大臺胞青年來陜參訪交流,體驗中華文化,感受大陸發展進步,守護中華民族共同的家園,共同書寫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篇章,共同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80年來,中華文化始終是聯結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而青年作為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的中堅力量,其交流互動更是延續這份血脈聯結的關鍵所在。”住陜全國政協委員祁志峰2013年發起并出資承辦的“兩岸在校大學生文化交流活動”,連續6年組織臺灣地區青年學生來到陜西,參觀黃帝陵、兵馬俑,體驗陜西非遺文化,感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飛速的發展變化。在他看來,這些交流不是單向的“展示”,而是雙向的“共鳴”,不僅增進了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與理解,更凝聚了“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思想共識。
80年歲月流轉,兩岸青年的文化交流始終是聯結彼此的重要橋梁。祁志峰表示,站在臺灣光復80周年的歷史節點,結合過往實踐,自己將繼續以文化為媒,豐富交流內容、創新交流形式、講好交流故事,推動兩岸青年更深入地交流、更真誠地互動,把共同的文化記憶轉化為攜手前行的力量,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年活力。
“無論兩岸分隔多久,我們共享的漢字、文明與血脈,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斬斷的紐帶。”西安臺商協會副會長李明這番深切的認知,源于其家族跨越海峽的百年遷徙史,“作為從福建漳州府海澄(今漳州市龍海區)遷臺的第六代后裔,我眼中的‘臺灣光復’,不只是政治史,更是跨越兩百年海峽、從未中斷的文化傳承。兩百年前,先民們懷揣族譜、帶著家廟的香灰渡海赴臺,他們帶去的不僅是漢字、禮俗與技藝,更將這些文化根脈深深植入臺灣土地,成為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薪火。”
李明表示,構建文化橋梁是根本之道。兩岸應積極組織青年互訪,讓臺灣青年看漳州祖厝、大陸青年嘗臺灣古早味,共護歌仔戲、南音等非遺文化,以共同的節俗拉近心靈的距離。
“臺灣光復紀念日的設立,有力彰顯了臺灣從來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進一步鞏固了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和原則共識,是推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與民族復興的重要舉措。”省政協委員、臺盟盟員李曉敏表示,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用鮮血換來的成果,設立這一紀念日有助于讓兩岸同胞的力量更緊密凝聚,也能讓年輕一代清楚,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永遠無法割裂。
這份歷史厚重感也讓她更加明晰自身使命。李曉敏表示,“未來我會以臺盟盟員的身份為紐帶,立足本職、結合專業領域,堅定理想信念,發揮委員作用,深入調研、積極建言,不斷提升履職能力,以實際行動凝聚兩岸同胞共識,讓更多臺灣同胞感受到祖國的發展與溫暖,為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貢獻力量。”
今年是陜西硒旺莊園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邱冠嘉在陜創業的第三年。三年前,來自臺灣的他定居安康,投身澳大利亞淡水龍蝦養殖。
“臺灣的根,從來都深扎在大陸的土壤里。”祖籍廣東梅州的邱冠嘉,記憶里先祖的客家話、代代相傳的清明祭祖禮、不變的客家味,無一不烙著“中國印記”。阿公臨終前摩挲著褶皺的族譜,念叨沒回梅州掃墓的遺憾,父親焚香祭祖時撫著族譜叮囑:“飲水思源,認祖歸宗,咱們是從梅州過來臺灣的。”讓邱冠嘉深知大陸是族譜扉頁的故鄉,是抹不去的血脈坐標。
扎根安康后,邱冠嘉主動向當地農民傳授澳大利亞淡水龍蝦養殖技術,幫他們將土地單位面積產值提升40%以上,每畝年均增收超3000元,讓鄉親們在自家土地上收獲實實在在的豐厚收益,這份跨越海峽的善意與擔當,恰是祖訓與家鄉特長最生動的注腳。
“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共創祖國和平統一,讓更多臺灣同胞循著族譜上的故土坐標落葉歸根。”邱冠嘉堅定地說,這才是對歷史最深沉的尊重,更是對千萬祖輩魂牽夢縈、跨越海峽的故土執念,最滾燙的深情告慰。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