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陽縣黃河沿岸防護林生機勃勃(資料照片)。 群眾新聞記者 陳宏江攝
11月4日,秦嶺北麓云霧繚繞,在渭南市臨渭區橋南鎮曹峪村的百泉河畔,60歲的村民毛會俠提著裝滿地軟、馬齒莧的籃子告訴記者:“以前,我們砍樹種地,勉強糊口?,F在,我們守著山水當管家,每月能賺不少錢,日子甜得很。”她的生活變化,是渭南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渭南嚴守生態紅線,累計實施礦山生態修復2.35萬畝,昔日生態“疤痕”逐漸被綠色覆蓋。
秦嶺腳下繪就綠富畫卷
“以前,家里的7畝地只夠糊口,我靠打零工謀生,一年到頭管不上娃還掙不到錢。”說起過往,毛會俠滿是感慨。彼時,她和丈夫輾轉各地打工,總想逃離貧瘠的山村。
轉折始于秦嶺北麓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的啟動。隨著山體“瘡疤”變綠、斷流山泉復涌,曹峪村的生態底色愈發鮮亮。該村組建“鄉村經濟聯合體”,引入渭南素心山谷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渭南市首個省級“山水工程”——秦嶺北麓百泉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
“這不是單一修復而是對生態系統的整體治理。”臨渭區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科科長張鋒介紹,工程覆蓋10.18平方公里,涵蓋河道生態修復、地質隱患治理、防護林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徹底整治2處自然災害隱患點,消除了群眾生產生活安全隱患,吸引大批打工群眾返鄉就業創業。
生態變好,游客紛至沓來。毛會俠和丈夫是最早回村的一批人。她化身熱情好客的“毛嫂”,做家常菜、磨手工豆腐,每月穩賺2000多元;丈夫則參與村里修路、河道整治等,月工資3000多元。
“村里有了山水生態、鄉村韻味,才能有生意。”從事旅游業的曹峪村新村民呂春萍說,村里結合二十四節氣打造特色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
如今,在渭南,越來越多像曹峪村這樣的山村,正沿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穩步前行。
“旱腰帶”變身綠色“聚寶盆”
“這里在變,日新月異、脫胎換骨”。路過橋山北部山區(以下簡稱“北山”)富平段的人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也是每天上山養護樹木的楊引社最深切的感受。
楊引社是富平縣老廟鎮店上村村民,家住北山腳下。今年天旱,他經常早上7點多就來到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區,給側柏幼苗覆土、修枝、澆水。去年,他在修復后的土地上種了玉米、谷子,今年又種了油菜。
“現在,路寬地平,大型機器也能進地。去年,下了兩場大暴雨,但這片地完好無損,水土一點沒流失。”楊引社說,過去,山上全是廢渣、垃圾,空氣里都是石灰味,下雨污水橫流。北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啟動以來,山慢慢綠了,空氣越來越清新。
北山是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常年干旱少雨、土壤貧瘠、植被稀少。這里蘊藏著豐富的石灰石,過去聚集了大批采石企業,對環境造成不小破壞。近年來,渭南市鐵腕推進采石企業關閉整合,統籌各類生態修復資金,結合區位優勢和產業布局,加快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出臺《渭南市北部山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全面強化生態保護。
富平縣自然資源局通過排危除險、廢渣整理、土地復墾、土壤重構等措施,修復創奇石料廠礦山崩塌隱患點,完成坡面整理21.53畝,栽植刺槐、側柏等綠植5.6萬余株,新增耕地167.7畝、灌木林地和草地49.65畝。同時,按照“生態修復+綠色公園”思路,保留原礦山生產設備作為“采礦遺址”,展示石灰石工業發展歷程,打造生態保護宣傳樣板。
“現在,野兔、松鼠和鳥類越來越多,大家沒事就愛來山上轉悠。”楊引社說,暑假時,不少游客專門帶孩子來露營,親近自然、體驗田園樂趣。
如今,昔日光禿禿的“旱腰帶”已成“綠腰帶”,廢棄礦山變成熱門出游地,北山腳下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振興示范村不斷涌現,村莊美起來、人氣旺起來,村民腰包也鼓起來了。
黃河西岸鋪就振興之路
秋日的合陽縣,黃河西岸青翠連綿。誰能想到,這里曾因露天采砂留下大片“生態瘡疤”。20世紀80年代,采石業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黃河西岸山巒傷痕累累。
2020年11月,合陽縣啟動黃河西岸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實施邊坡整治、覆土復綠,累計治理11處廢棄采砂場,面積達222.45公頃,水土流失減少76.6%,造林5892畝。
生態修復的落腳點,是讓群眾得實惠。合陽縣在修復區建起黃河西岸礦山生態修復產業示范園,33畝大棚里種滿甜瓜、櫻桃等作物。“‘夏黑’葡萄每公斤賣到20元,‘藍寶石’葡萄每公斤賣到32元,精品禮盒葡萄價格更高,直供西安、北京等地。”園區負責人蘇飛輪介紹。如今,昔日荒涼的采砂廢棄地,已成為年收益約120萬元的農業示范區,帶動100余人就業。
修復工程與周邊造林項目相連,一條岸綠、景美、宜居的黃河生態長廊逐步形成,為當地群眾鋪就“綠富同興”的康莊大道。(群眾新聞記者 陳宏江 通訊員 史王萍)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