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入陜第一灣
□ 通訊員 高冠濤 李嘉怡 記者 許鵬
在陜西北端的黃河“金三角”地帶,奔騰的河水穿境而過,孕育出府谷這片肩負能源保供與生態保護雙重使命的土地。近年來,榆林市府谷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守護黃河安瀾、筑牢區域生態屏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錨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航向,在能源基地轉型與生態治理深度融合中破局前行。
從昔日的“煤塵飛揚”,到如今的“水清岸綠”,府谷以“刀刃向內”的決心縱深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用剛性制度守護綠水青山,以精準施策修復生態創傷,在黃河之濱徐徐鋪展出一幅美麗的生態發展新畫卷。
扛牢政治責任 筑牢生態根基
生態保護,責任是綱。府谷縣委、縣政府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將生態環境保護置于全縣全局發展核心戰略位置,著力構建“層層抓落實、人人擔責任”閉環工作格局。
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統籌部署全縣生態環保工作,定期召開推進會、專題會破解難題,深入一線督導檢查,把責任壓實到“最后一公里”。
在此基礎上,府谷縣構建覆蓋各級黨委、政府及縣直部門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體系,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核心指標,以“考核指揮棒”倒逼責任落地。
縣上先后印發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鐵腕治污攻堅行動方案及水、氣、土污染治理專項文件,量化任務、細化措施、厘清職責,為依法治污、科學保護生態提供堅實制度保障,讓“生態優先”從理念變為行動自覺。
聚焦多域攻堅 破解污染難題
曾幾何時,府谷縣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長期處于全市末位。
面對壓力,府谷縣委、縣政府打出系列“組合拳”,制定鐵腕治污攻堅行動方案、搭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推行“75311”大氣污染聯防聯治機制……如今,府谷縣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連續5年實現改善。
截至今年10月底,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降至3.30,降幅達17.9%;優良天數達264天,同比增加37天,空氣質量六項參數改善幅度均居全市前列。
黃河安瀾,澤被萬物。府谷縣境內黃河干流全長108公里,“一河四川”流域覆蓋全縣3200余平方公里。為守護黃河清水綠岸,府谷縣持續深入開展河道“清四亂”,完成508個排污口溯源整治;成立黃河干支流流域水環境監督管理專班,與內蒙古準格爾旗,山西河曲縣、保德縣創新建立跨省聯防聯控機制,形成“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協同”的治污格局。
截至目前,國控、市控斷面水質連續4年實現達標;今年1至10月,3個國控、1個市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且黃甫川、清水川斷面水質優于考核目標;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61%,黃河成了造福百姓的“幸福河”。
作為工業大縣,府谷縣面臨著固廢治理的艱巨任務??h上積極探索“綜合利用+礦坑回填”雙路徑,建成18個固廢綜合利用項目,年消耗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廢350多萬噸,在建的4個項目投運后年消耗能力將再增400多萬噸;篩選8個歷史遺留礦坑用于煤矸石回填,總庫容3400萬立方米,可滿足全縣4.2年填埋需求。
隨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昔日的“黑色污染點”正逐步變身“綠色覆蓋區”,為縣域土壤安全筑牢防線。
強化執法保障 推動綠色轉型
治污先治源,轉型是根本。
在守護生態的同時,府谷縣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遵循“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原則,以嚴格環評審批與精細排污管理推動產業綠色升級。
近年來,府谷縣累計受理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245個,優化黃河流域產業開發布局;積極引導企業推行“一證式”排污管理,核發排污許可證簡化管理類36戶,質量核查整改率、執行報告提交率均達到100%。
在問題整改上,府谷縣堅持“問題不解決不松勁、整改不到位不罷休”,中央、省上環保督察反饋問題、信訪案件均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府谷縣累計開展“固廢亮劍”“百日攻堅”等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檢查60余次,出動執法人員8000余人次,罰款7000余萬元,全縣未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