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謙
檢察大數據監督模型通過整合海量數據資源,運用先進的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實現對檢察業務的精準監督,對提升檢察工作效能、推動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義。
一、應用現狀
檢察大數據監督模型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在刑事檢察中,模型可以用于發現類案線索、監控犯罪嫌疑人動態等;在民事檢察和行政檢察中,模型可以幫助發現裁判文書和執行過程中的問題;在公益訴訟檢察中,模型能夠輔助識別潛在的公益損害風險。
二、應用效果
一是提升監督效能。通過大數據技術的運用,檢察機關能夠快速處理大量數據,發現潛在問題,提高監督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二是推動類案監督。大數據監督模型通過對相似案件的數據分析,能夠揭示案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為類案監督提供有力支持。三是促進社會治理。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模型能夠揭示社會治理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三、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一是數據質量不高。數據來源廣泛、格式多樣、質量參差不齊,導致模型在數據分析過程中難以獲得準確、可靠的結果。二是共享機制不完善。雖然一些地方建立了大數據中心、資源中心,但是里面的數據只能靠人工獲取,有效數據依然很少。三是復合型人才匱乏。目前大數據監督模型的構建和應用人才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導致一些地方在推進大數據監督工作時遇到人才瓶頸。四是技術與業務融合不足。部分檢察人員對大數據技術的掌握不夠深入,難以將大數據技術與檢察業務深度融合;同時,一些檢察人員在面對新技術時存在抵觸情緒或畏難情緒,影響了大數據監督工作的推進。
四、對策與建議
一是提升數據質量。加強數據源的管理和治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引入先進的數據清洗和預處理技術,提高數據質量。建立完善的數據共享機制,促進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和交流。二是培養復合型人才。制定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加大對檢察人員大數據技術的培訓力度。積極引進具有大數據技術和法律背景的專業人才充實檢察隊伍。鼓勵檢察人員參與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研究活動,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三是推動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鼓勵檢察人員積極應用大數據技術開展監督工作,將大數據技術與檢察業務緊密結合。通過跨部門協作和聯合辦案等方式,推動大數據監督模型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和推廣。同時,加強對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不斷推動大數據監督工作創新發展。
(作者單位:漢臺區人民檢察院)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