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風,帶著幾分清爽掠過秦巴山區的褶皺。漢陰鳳堰梯田正迎來一年中最動人的時刻:層層疊疊的稻田里,稻浪翻滾如金色潮汐,沉甸甸的穗子在風中頷首;錯落的農家小院炊煙裊裊,與蜿蜒如銀帶的水渠交相輝映,共同暈染出一幅鮮活靈動的田園長卷。而在這份秋日盛景之下,鳳堰梯田更懷揣著一個耀眼的身份——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讓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都透著跨越千年的文明光澤。
2024年9月3日,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第75屆執行理事會上,陜西漢陰鳳堰梯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一消息經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權威媒體傳播,讓這座深藏秦巴山區的千年梯田,瞬間從地域景觀躍升為全球矚目的文明地標。
站在鳳凰山巔俯瞰,5.12萬畝鳳堰梯田如大地指紋,從山腳攀至山頂,在云海與群山間鋪展成壯美的生態長卷。這片涉及漢陰縣3鎮的梯田群,是秦巴山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梯田。其脈絡可追溯至周朝,彼時漢陰先民已在此孕育出成熟的農耕文明,清代湖廣吳氏移民的大規模續建,最終勾勒出堰坪、東河、鳳江三大核心片區的格局,完成了自然肌理與人文智慧的對話。
鳳堰梯田的神奇,不僅在于其壯觀的規模,更在于精妙絕倫的水利灌溉系統。在1000多米的垂直空間里,“林、田、渠、塘、溪”構成精密網絡。沿等高線修建的梯田減少山體開挖,4條山溪自流灌溉,人工溝渠與堰塘承接山泉、調節流量,既儲蓄水源又分流泄洪。這種“順勢而為”的治水智慧,完美詮釋了“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生態法則,成為古代水利技術活態的教科書。
經過史料研究、價值挖掘、國家考核、國際答疑、資料補正等多輪攻堅,鳳堰梯田終于在2024年捧回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證書。這不僅是漢陰縣的榮譽,更是對中國古代水利智慧和農耕文化的高度認可。如今,鳳堰梯田已成為生態旅游的熱門目的地,年接待游客超60萬人次,當地還通過發展農旅融合、打造特色農產品等方式,讓這一世界遺產活在了當下。同時,漢陰縣還出臺了相關管理辦法,以立法保護和遺產保護規劃筑牢根基,規劃建設水情教育基地與文旅融合示范區,擬將9月5日設為“鳳堰梯田宣傳日”,讓千年梯田從灌溉遺產延伸為鄉村振興的文化引擎。
秦巴深處的梯田曲線,曾記錄先民的生存智慧;如今,它以世界灌溉遺產之名,繼續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少賓 通訊員 李權兵 張海燕)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