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循‘新’出發·‘質’在必行——解碼楊凌農科城創新實踐”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這座農業科技的“超級工廠”內,探訪科研人員如何破解農作物生長的“基因密碼”,為抗逆育種與高效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二十年磨一劍:從地方實驗室到國家科技力量
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進化史”,是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縮影,其前身是2001年6月建立的陜西省農業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2022年通過科技部重組并組建為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定位于應用基礎研究,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鄉村振興、農業綠色發展等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作物抗逆與綠色高效生產的學科前沿和產業需求,重點開展作物抗逆優質高產與綠色高效協同提升理論與技術研究。下設測試分析、表型組學、基因組學、蛋白組學、顯微可視、作物轉基因、生物信息學等多個技術支撐平臺。

“我主要負責的就是轉基因相關工作,之前大家提到轉基因還有點‘擔心’,但其實隨著科技發展,現在的轉基因科研工作更加精準、更加可控,通過我們和其他科研方向的合作,能夠為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提供更多技術支持與保障。”實驗室正高級實驗師黃雪玲介紹,近10年來,實驗室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小麥遺傳學“登峰”,解析了小麥抗逆優質高產的生物學基礎,是國內唯一參與單位完成了普通小麥參考序列,被學界稱為征服了小麥遺傳學的“珠穆朗瑪峰”;病害防控“破局”,系統揭示了小麥重要病菌菌源形成、侵染致病和操縱寄主的機制,率先發現了條銹菌毒性變異的主要途徑,鑒定到首個小麥感銹病基因并創制了材料;蘋果產業“升級”,蘋果高效生產理論和新品種取得重大突破,完善了蘋果基因組,探明了蘋果抗旱和糖酸品質形成的新機制,助推黃土高原蘋果成就世界級產業;旱作農業“突圍”,系統探明了西北旱區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與菌群分布規律,建立了國際上最大的旱區土壤微生物資源庫,破解了微生物對微量養分攫取的普遍性難題。
硬核平臺支撐:從基因到田間的全鏈條創新
走進實驗室,科研人員們正在質譜室、蛋白質純化室、人工氣候室、轉基因分析室等多個功能區域忙碌實驗,植物生長箱內放滿了正在測試培養的農作物樣品。“現在我們做小麥、蘋果、玉米、獼猴桃、油菜等作物的研究多一些,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農業發展,許多科研成果已經在國內外落地應用,對當地農業種植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黃雪玲說。

農科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落在田間地頭,落在百姓飯碗。當前,實驗室正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深化“高校+農技+企業+基地”的成果轉化模式,實現了旱區作物大面積豐產提質增效,有效推動我國旱區作物生產方式升級轉型。他們已經用實際行動,將論文寫在了廣闊大地上。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面對全球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挑戰,未來,實驗室還將繼續圍繞作物高效生產的核心科學問題,深入開展作物抗逆與高產優質遺傳基礎、作物逆境應答與調控、作物綠色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等研究,堅守“為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持”的使命,為助力我國農業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多努力,支撐未來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記者 姬文艷)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