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陜西—浙江物聯網產業鏈合作對接會在杭州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陜西省貿促會、省商務廳(省經濟合作局)主辦,旨在深化兩省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合作,共同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會場內,來自陜西和浙江的政府代表、物聯網產業鏈相關企業、產業園區、科研機構及投資機構代表等共計120人齊聚一堂,共謀發展機遇。

兩地優勢互補 共繪物聯網產業新藍圖
浙江,特別是杭州地區,已實現從“西湖時代”到“錢江時代”的跨越式發展。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杭州有著成熟的數字產業生態、活躍的民間資本、開放的國際視野以及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以杭州高新區(濱江)物聯網產業園等為代表的核心區域,集聚了大量創新企業,奠定了其在物聯網應用領域的領先地位。此外,浙江在推動“北牧南移”等戰略中,對智慧農業、智能物聯等解決方案展現出強勁需求,為技術應用提供了廣闊市場。
陜西是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基地,擁有雄厚的科教實力、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關鍵的產業基礎。陜西已形成覆蓋芯片、傳感器、元器件、設備、軟件、網絡傳輸到系統集成與應用的完整物聯網產業鏈。全省擁有物聯網相關企業300余家,傳感器生產廠家近200家。2024年,陜西省數字產業收入已達4390.3億元,其中軟件收入增長5.8%,大數據與云計算收入增長9.6%。2025年1-8月重點領域數字產業實現產值2315.5億元,同比增長9.87%,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態勢。
陜浙兩地在物聯網產業的合作前景廣闊。通過真誠協作、優勢互補,必將能共同繪制出一幅創新活躍、協同高效、互利共贏的物聯網產業發展新藍圖,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貢獻重要力量。

前沿技術展示 揭示物聯網應用廣闊前景
本次對接會設置了多場前沿技術分享,向廣大參會嘉賓全面展示了物聯網技術的最新應用成果。
中航電測展示了六維力傳感器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的應用,讓機器人真正擁有“觸覺神經”。杭州利爾達科技集團則分享了蜂窩模組如何從“連接器”升級為“智能中樞”,支撐智能社會的每一處脈搏。
陜西科技大學劉漢斌教授介紹的瞬態電子技術,展示了一種“會消失的電子”,既能降解回收,又能實現人體健康監測。杭州麥樂克科技公司則揭秘了紅外濾光片技術如何讓傳感器在復雜環境中“看得清、辨得準”。
中星測控總經理谷榮祥分享了原創MCS壓力芯體及GU高精度壓力變送器的研發歷程。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則介紹了MEMS傳感芯片定制服務,為特種光學成像“量體裁衣”。
這些技術創新展示凸顯了陜浙兩地在技術攻關上的實力,也為雙方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

合作模式創新 跨區域合作已結碩果
陜浙兩地在物聯網領域的合作并非首次,已積累了可復制的成功經驗。在智慧畜牧領域,中科智牧(西安)為浙江華欣牧業提供的智慧養殖方案,接入AI大模型,利用10億條數據進行訓練,可快速適配多個不同品種和南北不同養殖環境,效率提升70%。其自研的YOLOv8-Mutton檢測模型在羊只肢蹄病識別任務中的準確率超出同類產品20個百分點。這一案例成為陜西科技力量助力浙江產業升級的標桿案例。
在人才培養方面,陜浙兩地也積極探索跨區域合作新模式。西安交通工程學院與嘉興市鐵路與軌道交通投資集團簽署訂單班合作協議,共同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種“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協同模式,有效破解了東西部技術人才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陜西省商務廳負責人表示,此類對接會有效拓展了陜西數字貿易的發展空間與合作渠道,為鏈接全球資源、融入數字貿易新格局注入新動能。

平臺賦能 共筑物聯網產業生態圈
本次對接會不僅促進企業間合作,更為兩地構建了完整的物聯網產業生態圈。
西安國際商會通過打造服務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促進信息聯通,優化企業服務。陜西物聯網產業基地位于航天城一期產業核心區,總占地面積約200畝,總建筑面積約55萬平方米,是集生產、研發、總部辦公于一體的綜合產業示范區。
各地園區也積極推介自身優勢。西安市高新區展示了硬科技策源地的創新生態;寶雞市作為老工業基地,則介紹了如何通過傳感器、物聯網等新興技術重塑產業優勢。
大華股份西安研發中心的實踐表明,將浙江的產業化能力與西安的研發人才結合,能夠打造出安防物聯網的“超級解決方案”。這種“優勢互補、強鏈延鏈”的模式,已成為兩地合作的生動實踐。
秦創原的創新火種與長三角的資本市場在此刻交匯。陜西擁有300多家物聯網相關企業、近200家傳感器生產廠家的產業集群,浙江則有完整的數字產業生態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從西安的硬科技到杭州的數字經濟,兩地企業合作的每一次握手,都是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隨著合作意向的達成,陜西的科技潛力將與浙江的商業活力共振,共同繪制物聯網發展的新圖景。(記者 趙婧)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