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西安,涇渭工業園,陜汽新能源智能工廠生產車間,每4.8分鐘就有一輛新能源重卡下線。
當車流匯入路網,人、物資與信息加速流動,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隨之產生有機聯結。
從造一輛車到護航車的全生命周期,“十四五”以來,陜汽控股與時代共進,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積極把握產業變革機遇,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做大商用車、做精專用車、做強零部件,在新的模式、新的業態、新的技術、新的產品中錨定增長“第二曲線”,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躍升。今年1至9月,陜汽各類產品車銷量達到14.95萬輛,同比增長19.25%。
更高品質
在工業互聯網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工廠變得更加“聰明”。作為大型全系列商用車制造企業,陜汽自然也不例外——
65套AGV無人導引搬運車沿著隱形磁軌靈活穿梭于各工位,精準配送物料;
智能擰緊、集中加注等數字化生產裝備,使工藝精度進一步提升;
新建的三條車架縱梁自動化生產線,單體產能國內規模最大,解決了生產過程中縱梁往復轉運、拋丸環境污染大等問題;
配備高低壓EOL測試儀、安規檢測儀等新能源檢測設備,駕駛室和底盤電器檢測、空調檢漏等可在線完成;
整個生產流程由“數據大腦”統一調度,設備按照編寫好的參數執行加工作業,實現了從訂單下達到整車下線的數字化管理;
……
在陜汽新能源智能工廠,數實融合、效率變革,打破傳統汽車工業的“刻板印象”。
“過去我們裝配輪胎需要8名工人,現在一個人操作電腦指揮機械臂就能精準完成。”陜汽汽車總裝配廠總裝三車間工藝員高楠介紹,自動化柔性化生產線可兼容多車型平臺共線生產,輕松應對產品迭代與多元化需求。
產品好不好,市場說了算。
當前,在“雙碳”目標加速落地、智能技術突破性發展以及產業鏈深度重構的背景下,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成為商用車市場全速奔赴的未來。一改“皮實耐用”的傳統認知,商用車也開始在外觀、性能上玩出新花樣。
2021年,德創未來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這是陜汽控股聯合西咸新區涇河新城以及汽車產業上下游公司、運營團隊合資成立的創新平臺公司,致力于推動“政產學研用金”全要素融合,孵化商用車新能源、智能網聯技術自主可控的企業集群。
四年來,德創未來用硬核實力讓商用車的“實用美學”落地,客戶則用“真金白銀”的訂單為陜汽投下“信任票”。
“每年交付量翻一番,從前三季度銷量表現看,今年預計能達到去年的三倍。”德創未來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呂文雅分享說。據他介紹,德創未來孵化的質子汽車今年加速“出海”也“喜報”頻傳:氫燃料電池重卡成功通過日本“商用車電動化促進事業”認證申請,入選日本政府氫能重卡補貼名錄;首批次氫燃料重卡出口澳大利亞,并簽署20輛出口意向協議,成為國內首家通過發達國家認證并量產出口的氫燃料重卡企業。
更優服務
眼下,商用車行業進入“內卷”式存量競爭階段,洗牌與重構步伐不斷加快。
挑戰不斷增多,機遇也不斷涌現。
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讓陜汽控股捕捉到眾多“卡友”的用車訴求:車不單是運輸工具,還要成為創富路上的可靠伙伴與核心資產。
秉持“為用戶造好車、為客戶創財富”理念,陜汽控股著力搭配“全套”:既按照實際應用場景提供適配車型,又配套全生命周期的運維方案和管理策略。
陜汽控股旗下德銀天下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聚合物流及供應鏈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車聯網及數據服務,為商用車全產業鏈的參與者提供多種增值服務,滿足零配件供應商、商用車制造商、商用車經銷商、個人車主、物流車隊與企業、貨源企業、政府監管機構等產業鏈上下游客戶的綜合服務需求。
站穩商用車后市場,是陜汽控股又一場向新向實的奔赴。
2011年,天行健車聯網服務品牌正式推出,開啟中國重卡車輛智能管理新模式;
2013年,天行健車聯網公司成立,車聯網業務進入商業化運營,并在行業內率先推出北斗兼容終端;
2014年,天行健車聯網公司推出渣土車智能管理平臺,為政府監管提供技術支持;
……
“我們自主開發的車聯網服務系統可以采集整車1300多種原始數據。”天行健車聯網產品部副部長王召立介紹,目前,天行健車聯網構建了“端-管-云”三位一體的智慧運力中樞,以端為觸角,感知車輛運行脈搏;以管為紐帶,構建高效安全數據互聯通道,確保遠程控制指令與跨節點數據流轉的完整性與安全性;以云為核心,通過可視化數據看板與智能算法模型,為司機提供主動服務與安全護航,為車隊管理者構筑智能調度與效能優化平臺。
在天行健車聯網展廳,這樣的“運籌帷幄”有更多具象的表達:陜汽車聯網大數據屏幕上,運行車輛、車型分布、各地車輛排行信息、熱力變化動態更新;車隊管理系統中,可查看歷史軌跡、圖像抓拍、實時視頻、能耗統計,各類餅狀圖、柱狀圖綜合分析車的運行效能;新能源全生命周期數字化運營平臺設置了換電站、充電站管理,電池倉狀態“一鍵直達”……從選車、管車、行車到養車、修車、處置二手車,服務觸角的不斷延伸持續提升客戶黏性。
“未來,我們還將進一步打通通向后市場新領域的路徑,做優融資租賃、商業保理、保險經紀等服務,發揮好新能源風險減量聯合實驗室作用,在成本管控、保險風控、運力調配、路線設計等環節,與上下游客戶一同找到‘最優解’。”天行健車聯網營銷服務部部長田宇對此滿懷信心。
更強創新
上世紀60年代,陜汽第一代創業者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重型越野汽車生產基地;隨后,引進斯太爾技術,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更新換代;進入新千年,陜汽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突破口,建立現代產權管理制度,駛入發展“快車道”;乘著新時代的東風,堅持正向研發,實現從滿足需求到引領需求的變革,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落地見效,商用車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技術行業領先……
回首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一次次向價值鏈上游的躍遷,成就了陜汽不斷“換擋”升級。
今年8月,德創未來孵化企業質子汽車在上海發布“曜靈Ⅱ”,這是繼2023年曜靈Ⅰ之后,質子汽車發布的又一款概念重卡。
順暢的曲面、靈動的折角、頗具未來感的光痕,不僅“顏值在線”,而且“技術扛打”:可折疊移動的動態導流板設計能提供更大背載空間,智能升降底盤提升裝卸效率,全新運載模式大幅削減運營成本,讓卡車從單一的交通工具變身“智慧空間”,將環保高效的運輸設備、舒適的辦公生活空間、智能的超級儲能設備集于一身。
“曜靈Ⅱ采用‘無駕駛艙+中置軸’設計,在法規范圍內盡可能擴大貨箱空間,相比牽引車載貨空間增大38%,僅需一名遠程安全員高效監管多輛在途車輛,可實現全天候全場景不間斷運營,降低人力、時間成本,實現客戶收益最大化。”據陜汽控股黨委委員王釗介紹,針對空載運營,曜靈Ⅱ可將原本三輛空駛返程車輛變為一輛母車背載兩輛子車的模式,節約空載燃料費和路橋費。
堅持“從創新中來、到市場中去”,陜汽持之以恒逐“新”登“高”。
2017年,陜汽召開首屆創新大會,八年來累計表彰公司級創新成果43項、小微創新99項,為公司創造利潤4.7億元,逐步形成“技術創新頂天立地、小微創新鋪天蓋地”的良好生態。
“我們的電車、氫車通過極寒測試,這需要綜合熱管理技術;針對港口、礦區等工況,要用到自動駕駛、高階輔助駕駛等功能;干線長途物流就得配置更強的續駛能力;要‘老板多賺錢,司機更輕松’,就需要車更加輕量化、舒適化。”在德創未來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晁鵬翔看來,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單點突破到系統推進,需要著眼長遠、久久為功。
推動研發模式從以產品為主向“產品+技術”轉型,陜汽控股開出動態管理核心技術清單,使技術開發先于產品開發,有效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降低了產品開發成本和風險。同時,推行技術人員到一線駐點模式,掌握細分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結構。
車輪轉動背后是產業突進。憑借創新驅動,陜汽推開汽車產業的“未來之門”。正如陜汽的一則形象宣傳片所言:“新的車,新的路,都將迎來新的回響。”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