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榮
今年1至10月,服務保障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量達5063列,同比增長16.2%,核心指標穩居全國首位……11月18日,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在西安舉辦。作為服務保障中歐班列高質量開行的關鍵力量,西安車站海關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一場靜水流深的改革。今年以來,西安車站海關通過智慧監管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打造出高效便捷的通關環境,助力陜西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智慧通關革命:從“車等貨”到“貨暢行”
深秋的西安綜合保稅區,車流如織,一輛輛滿載出口貨物的集裝箱貨車,正通過“一票多車”模式快速分撥。在過去一段時間,貨物出口必須湊齊所有集裝箱才能過卡,如今,哪怕只有1個箱子也能通行,貨車實現了“隨到隨走”。
這一變化源于西安車站海關實施的“一票多車”新模式。新模式打破了傳統“整報、整出、整入”的限制,累計為企業減少貨物滯留成本近六成。
近日,在西安車站海關監控指揮中心,物流監管平臺上的數據實時跳動。“現在只需點擊出口貨物查詢,報關單號、集裝箱號及每箱貨物對應的報關單信息就能一目了然。”西安車站海關監管科科長侯海洋介紹,系統通過AI識別技術,實現各節點數據全時段自動比對,將審批環節用時從平均4小時大幅壓縮至5分鐘,查驗準備時間也縮短了一半。
西安優便捷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關務經理邊梅說,以前為等查驗指令,得在海關和鐵路場站之間來回跑好幾趟。現在通過App就能實時查看集裝箱通關狀態和物流動態,全程掌上操作,省時又省心。
區港一體化:打造班列“候車大廳”
近日,走進西安綜合保稅區與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的聯合作業區,載滿汽車配件的卡車整齊排列,靜待裝車發運。作為全國首個在綜保區實現出口集結功能的鐵路口岸,這里也被稱為中歐班列的“候車大廳”。
以往,貨物需先運入保稅區暫存,再轉運至車站裝箱,僅倉儲和短途運輸就耗時2天。如今,貨物出區時間被壓縮在2小時內,出口通關時間從1.6小時減至48分鐘,每年可為企業節省約3000萬元物流成本。這得益于區港一體化監管模式的落地運行,目前,區港一體化監管模式已實現“安檢前置、區港聯動、抵港直裝”。
在西安鐵路口岸出口集拼中心,一批來自長三角的電子零件正通過“先查驗、后裝箱”快速通關。之前在口岸拆箱查驗,復雜貨物得拆4小時;現在裝箱前就查驗結束,避免了拆箱損耗,整體通關時間節省2至3天。
政策精準減負:為企業注入資金活水
今年7月,一列載有西伯利亞云杉板材的中歐班列抵達西安。經西安車站海關審核后,該批貨物的18萬余元國內段運費未被計入完稅價格,直接為企業減輕稅負1.5萬余元。
中歐班列回程運輸貨物境內段鐵路運費扣減措施是海關總署為促進外貿保穩提質,幫助企業紓困降本的重要舉措。據了解,西安車站海關通過設置業務專崗開展“一對一”申報引導,指導企業申報境內段運費扣減,讓惠企紅利直達企業。今年前10個月,西安車站海關已為378家進口企業扣減運費1190.7萬元。
陸路啟運港退稅政策同樣為企業帶來了優惠。西安秦寶騾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凱深有感觸地說:“貨物前天才從西安啟運,今天退稅款就已到賬,極大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
通過這一政策,企業資金周轉時間較傳統模式平均縮短近1個月,提速90%。今年1至10月,西安車站海關已為全國2.5萬家企業簽發啟運港退稅業務報關單8.1萬票,貨值約221.1億元。
構建開放通道:從“經濟通道”到“通道經濟”
今年以來,西安車站海關不斷創新服務方式,開辟通關服務“直通車”,設立“綠色通道”,成立7×24小時通關保障專班,“全天候”保障貨物高效通關。
截至11月13日,西安累計開行全程時刻表中歐班列651列,超全國開行總量五成。通過全程時刻表班列運輸,時效較普通班列壓縮30%以上,運輸成本不到空運的五分之一。
跨里海方向班列也成為新亮點。截至今年10月底,西安累計開行跨里海方向中歐班列563列,占全國跨里海班列總量的80%以上。這條串聯中國、哈薩克斯坦、里海、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土耳其至歐洲的“鐵—海—鐵”聯運通道,運輸時間較傳統線路最快能縮短至11天。
如今,西安港不僅吸引陜西本土企業加速集聚,還輻射帶動華東、華南、華北等地貨物來此集貨,“集結效應”日益凸顯。
西安車站海關關長王麗英表示,將進一步深化智慧海關建設和“智關強國”行動,推進智慧物流監管系統二期建設、綜合查驗場地改擴建等,不斷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全力保障中歐班列(西安)高效開行,為陜西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持續擴大高水平開放貢獻海關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