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便利店,你拿起一瓶“無糖豆漿”搭配全麥面包當早餐;加班時拆開一包“低糖餅干”墊肚子;晚餐后用“果味酸奶”助消化……這看似健康的一天,或許早已讓你陷入“隱形高糖”的包圍圈。
“隱形高糖”藏身何處?
在11月14日聯合國糖尿病日來臨之際,記者采訪了西安市紅會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王莉,揭開“隱形高糖”陷阱,帶大家看清“甜蜜刺客”的真面目。
“門診中很多患者都有一個誤區,認為控糖就是少吃糖果、糕點,少喝含糖飲料,卻對日常飲食里的‘隱形糖’毫無察覺。”王莉說,一些“無糖”飲料的配料表中,雖然沒寫蔗糖,但“果葡糖漿”“麥芽糊精”這些添加糖的飲料升糖指數也不低,長期飲用也會直接增加糖尿病發病風險。“有位年輕上班族,體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7.8mmol/L,追問飲食才知道,他每天用‘低糖奶茶’代替白開水,還經常吃‘全麥吐司’當加餐,這些看似健康的選擇,其實是糖攝入量超標的主要原因。”
全麥吐司含糖;標稱“無添加糖”的果泥因采用高糖水果濃縮制成,含糖量也很高;就連很多人信賴的脫脂牛奶也含乳糖……“更隱蔽的是烹飪中的‘糖’,”王莉補充道,“菜市場的紅燒排骨預制料、餐館的魚香肉絲,一份的含糖量能超過50克,糖在這里成了‘提鮮增味’的秘密武器,卻讓食客在不知不覺中攝入過量糖分。”
值得警惕的是,“隱形高糖”還會通過代謝紊亂誘發多種并發癥。王莉介紹,長期過量攝入添加糖,不僅會加重胰島β細胞負擔,導致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缺陷,還可能引發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高血糖綜合征等急性并發癥,以及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慢性病變。
“科室接診的糖尿病足患者中,很多是因為長期飲食不節制,血糖控制不佳導致的外周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最終出現足部潰瘍、感染,甚至面臨截肢風險。”王莉強調,對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久坐等高危人群,“隱形糖”的危害更甚,可能加速從糖耐量異常向確診糖尿病的轉化。
拒絕“隱形高糖”該如何應對?
面對無處不在的“隱形高糖”,普通人該如何應對?王莉說,首先要學會看配料表,盡量避開“果葡糖漿”“麥芽糖漿”“蔗糖”“葡萄糖”等添加糖,同時警惕“低糖”“無糖”的營銷話術;其次,飲用牛奶、酸奶等含天然糖的飲品時,避免空腹飲用,可搭配全谷物、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延緩糖分吸收;烹飪時減少紅燒、糖醋、醬鹵等做法,多用蒸、煮、烤、涼拌,自覺控制添加糖用量;最后,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血糖檢測,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控糖不是戒甜,而是學會‘讀懂’食物的‘隱藏語言’。”王莉表示,西安市紅會醫院南、北院區每周三上午都會開展內分泌疾病公益義診,提供快速血糖檢測、BMI計算和健康咨詢服務,幫助市民掌握科學的控糖技巧。她呼吁,每個人都要樹立健康飲食觀念,從拒絕“隱形高糖”開始,守護血糖健康。
首席記者 馬相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