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考古與文物》2025年第10期發表的《陜西西安月登閣村唐墓發掘簡報》中披露,考古人員在西安市雁塔區長鳴路東側的月幸路以北、月登閣路以南區域進行考古發掘,在3座唐代墓葬中發現了保存狀況較好,刻度、紋飾清晰的3把銅尺,為唐代尺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此次發掘的該墓地位于隋唐長安城東南的浐河西岸,南接少陵原,東與白鹿原隔浐河相望,其中3座唐代墓葬各出土1把銅尺。編號M2409墓葬遭水侵蝕,人骨疑似為二次葬,從盆骨判斷,墓主為男性。隨葬器物3件(組),包括塔式罐1組、弦紋罐1件、銅尺1把。出土銅尺殘,通體金,稍有脫落。殘存部分正面留有3個完整寸格和2個殘寸格,寸格以雙線劃分,但線條略有歪斜,未刻分。主體圖案是以寸格為軸左右對稱的花卉紋,每一朵花占據兩個完整寸格,花卉呈中心對稱。正面主體圖案的空白處還用圓鏨刀鏨出細密的珍珠地紋。背面正中有一朵花卉,其輪廓線同樣是以分段的短線接連而成的弧線鏨刻而成。殘長12厘米、寬1.9厘米、厚0.2厘米,殘存部分每寸格長3.1厘米,較均勻。
編號M2533墓葬出土隨葬器物15件(組),種類有陶、瓷、銅、鐵和骨器等。出土器物具體有塔式罐1組,陶壺1件,瓷雙耳罐1件,瓷盞1件,瓷蓋1件,銅尺1把,銅合頁2件,銅帶鉤1件,銅飾2件,銅柄形器1件,鐵镢頭1件,骨篦2件。出土銅尺完整,正面以雙線等分十個寸格,未刻分,寸格內主體圖案為花卉、草葉紋,空白處填以細密的珍珠地紋,背面刻桃花流水圖案。銅尺長31.1厘米、寬2.2厘米、厚0.2厘米,每寸格的長度在3厘米至3.1厘米。
編號M2669墓葬共出土隨葬品12件(組),種類有陶器、陶俑、銅器、漆器、鐵器、玉器等。包括塔式罐1組、陶馬1件、陶俑1件、開元通寶3枚、銅鏡2件、銅尺1把,鐵剪1件,刃部附著較大面積的紡織物遺存;漆盒1件;口含1件。出土銅尺完整,通體鎏金,長30.1厘米、寬約1.9厘米、厚0.2厘米。正面以雙線劃分寸格,未刻分,每兩寸格內刻畫一組左右對稱的花卉紋,四周空白處以細密的珍珠地紋。背面正中刻畫一朵繁盛的花卉,左右兩端各有短線構成的簡易圖案。
據介紹,目前所見各種材質的唐尺共41把,經科學考古發掘的有14把。此次月登閣村發掘的3座唐墓均為小型墓葬,出土的3把銅尺裝飾紋樣和刻畫技法均類似,且其一般與銅鏡、鐵剪同出,或可推測這些尺子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尺,既可用于家庭制衣,也可用于布匹買賣等商品交換活動。
(記者 趙爭耀)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