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江黎
近期,強冷空氣來襲,陜西省氣象局發布了寒潮預警。為幫助市民尤其是重點人群安全度過低溫期,11月18日,陜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合本地氣候特點與人群健康需求,發布低溫健康防護提醒。
警惕低溫寒潮帶來的健康風險
什么樣的冷空氣才能被稱為寒潮?根據《冷空氣等級》標準,寒潮指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降溫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時內降溫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時內降溫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4℃或以下,48小時、72小時內降溫的日最低氣溫連續下降。
低溫寒潮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具有“雙重性”,既可能造成急性健康損傷,更會加重慢性疾病,尤其對免疫力較弱的重點人群風險更高。從直接損傷來看,低溫環境會使人體體表血管迅速收縮,導致局部血液循環減緩,皮膚及皮下組織易出現缺血、缺氧,進而誘發凍瘡;若長時間暴露在嚴寒中,病情可能進展為深度凍傷,嚴重時甚至需面臨組織壞死的風險。對特殊人群而言,寒潮的健康影響更為復雜。患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代謝性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等慢性病的人群,低溫會進一步增加身體代謝負擔,可能誘發疾病急性發作。
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特別提醒,低溫寒潮造成的健康損害存在約21天的滯后性,這意味著即使寒潮過境,健康風險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孕婦、兒童、老年人等敏感人群需持續關注身體狀況,慢性疾病患者應堅持監測血壓、血氧、心率等核心指標,一旦出現不適需及時就醫。
不同人群健康防護各有側重
針對寒潮帶來的健康風險,陜西省疾控中心依據《公眾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指南》,結合寒潮天氣特點,制定了分層分類的健康防護措施,既覆蓋全人群通用要求,也針對重點人群給出額外注意事項。
在全人群日常防護中,室內環境管理是首要環節。建議保持室內溫度適宜、濕度適中,每天定時通風換氣,防止室內空氣污濁引發呼吸道問題;同時保障取暖安全,正確使用空調、暖氣、電暖器、煤爐等取暖設備,使用煤爐取暖時務必安裝煙囪并定期檢查,防止煤氣中毒,使用電取暖設備時需遠離易燃物品,避免發生火災或燙傷。
衣物增減與戶外活動需講究科學方法。出入室內外時要關注溫差變化,提前做好衣物過渡,避免因冷熱交替引發感冒;外出時重點保護頭部、頸部、手部、腳部等末梢部位,建議佩戴帽子、圍巾、手套,穿著防滑保暖的鞋子。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和強度,避開清晨、夜間等氣溫最低時段;若戶外活動中出現手腳冰涼、體溫偏低等情況,需立即進入溫暖場所,更換潮濕衣物,優先溫暖頭部、頸部、胸部、腹股溝等核心區域,并及時補充溫熱的飲品。
若出現持續寒戰、體溫低于35℃、肢體麻木僵硬、意識模糊、言語不清等低溫相關癥狀,應立即就醫。獨居老人、困境人群等特殊群體,最好提前與家人、鄰里約定聯絡方式,確保緊急情況時能及時獲得幫助。
外地來陜旅居人員,除關注旅居地的低溫風險外,還需重視常住地與旅居地的溫差,提前做好衣物準備和健康防護,降低溫差帶來的健康影響。
據了解,為幫助公眾精準掌握所在區域的低溫健康風險,陜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了“低溫健康風險預報平臺”,該平臺融合了氣象監測數據與人群健康大數據,在制定風險等級時,充分考慮了當地居民對長期溫度水平的適應能力,發布的防護建議更具針對性和實操性。公眾可通過登錄陜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或關注“陜西疾控”微信公眾號,進入“環境健康服務平臺”,點擊“低溫健康風險預報平臺”,即可獲取陜西省各地區未來3日的低溫健康風險等級、具體影響及對應防護建議。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