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王雅 記者 韓永國)初冬時節,寒意漸濃,但參政議政的熱情卻絲毫不減。11月13日,政協咸陽市第九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召開。與會常委和委員齊聚一堂,以飽滿的履職熱情和務實的建言姿態,共同為推動咸陽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市政協常委胡平首先聚焦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建議,通過聯合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共建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和中試孵化平臺,促進西安科教資源與咸陽產業空間深度融合,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培育"全鏈條創新生態。同時,積極培育創新主體,與交大創新港共建"科學家+工程師"團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樣板,并聯合西安成立制造業人才創新聯盟,推動高端人才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科技創新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而產業的健康發展更需要科學布局和精準定位。 市政協常委董利軍建議,精準布局推動差異化發展,圍繞全省重點產業方向整合產業鏈,明確各園區功能定位。通過做強標志性產業鏈群,聚焦各開發區1-2個標志性產業,繪制“五鏈耦合”圖譜精準補鏈強鏈,加快形成“一區一品、各有特色”的產業格局。同時推動融鏈共生,支持龍頭企業將優質中小企業納入供應鏈體系,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鼓勵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產業跨區共建,并依托電子顯示、太陽能光伏等優勢產業積極融入西安重點產業鏈,在細分領域打造關鍵環節,實現產業互聯互補。
產業的繁榮最終要服務于民生改善,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城鄉。 如果說經濟發展是城市的硬實力,那么社會民生就是城市的溫度所在。市政協常委賈戰通帶著扎實的調研成果,就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提出了系統建議,立足“科技、綠色、質量、品牌”農業定位,加大種業創新投入,發展智慧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健全質量追溯體系,推動五大重點產業升級;依托“咸陽馬欄紅”等品牌組建銷售聯盟,建設出口基地,完善流通體系。同時拓展三產融合,挖掘農耕文化資源,培育農文旅新業態,發展農村電商和新型經營主體。此外,強化政策扶持,設立村集體發展基金,推廣多元發展模式,促進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鄉村振興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而城市的未來更需要激發青年人的創造活力。 市政協常委崔穎冀則聚焦青年發展,他提出打造青年“樂業之城”的建議,大力發展先進制造、科技產業、平臺經濟等青年友好型產業,提供更多適配青年的就業崗位,從根本上優化就業結構。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延伸青年創業服務鏈條,建立風險防控機制,開通創業貸款綠色通道,實現“線上一鍵申請、線下一次辦結”。同時強化就業服務保障,在便民服務中心設立“一站式”青年就業服務窗口,在高校設置人才就業創業驛站,加強就業補貼政策的宣傳落實,全方位支持青年就業創業。
青年為城市注入活力,而城市的魅力提升則需要文化與安全的雙重加持。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既需要文化軟實力的支撐,也離不開安全底線的保障。市政協委員門亞玲建議,構建“文旅+醫療+養老”多元產業體系,發展中醫藥康養、地熱養生等業態。此外開展“引客入咸”系列活動,策劃文化名人游、書法創作等項目,承辦全國性文化演藝和體育賽事,建立長效傳播機制,提升咸陽知名度。
在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發展吸引力的同時,筑牢安全防線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前提。 市政協委員時雅男建議,嚴把項目準入關口,落實聯合安全風險防控機制,結合區域承載力全面審核新建項目工藝、布局及自動化水平,嚴防淘汰落后產能和不合規項目落地。同時推動規范與柔性執法并重,完善安全生產"減免責清單",對輕微初犯實施首違不罰;建立分級分類監管制度,優化檢查頻次,強化對高風險企業幫扶,并運用信用監管實施聯合懲戒。此外,建立重大風險精準防控機制,針對工業園區、城鎮燃氣等重點領域開展定期研判和全面摸排,實行"清單交辦、閉環管理、銷號整改",確保風險可控。
六個發言,六個維度,猶如六根支柱,共同支撐起咸陽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市政協主席李曉靜表示,全市各級政協組織要將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部署上來。要精準把握咸陽“十五五”發展新階段特征,圍繞市委“131”工作布局,深調研、建真言,為編制好“十五五”規劃貢獻智慧。要廣泛匯聚團結興咸的強大合力,健全協商民主機制,提升履職效能,并扎實做好當前工作,確保全年任務圓滿完成,奮力譜寫咸陽政協事業新篇章。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