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謝昊天)11月5日,漢臺區委宣傳部、區融媒體中心組織開展“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漢臺答卷媒體集中采訪活動。采訪團深入產業園區、交通干線、鄉村一線,實地探訪漢臺區在工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建設、鄉村振興等領域的豐碩成果,全景展現“十四五”期間漢臺區高質量發展的奮進實踐。

“工業上樓”聚動能:閑置資源煥發新生機
在陜西欣達仕業服裝科技有限公司的現代化智能服裝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熟練操作,智能吊掛系統將半成品服裝精準傳送至下一工序,整個車間忙碌而有序。
“我們一期項目擁有一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智能服裝生產車間,配備了行業尖端設備。”公司辦公室主任任勤奮指著正在運轉的生產線介紹,“通過5G物聯網技術,我們實現了設計、生產、管理等全流程智能化,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記者在現場看到,車間內的ERP、MES及AGV三套管理系統實時監控著生產各環節。這家承接喬丹、特步等國內一線品牌訂單的企業,每年可生產300萬件成衣,產品遠銷歐美、新加坡等地,年銷售額達4億元,提供就業崗位600多個。
漢臺區輕工業基地的興起,是當地推進城市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該基地位于七里街道辦事處,總投資5300萬元,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由區屬國有平臺公司統一運營。
“我們為入駐企業配備了專用停車場、員工宿舍,周邊學校、超市等配套設施齊全,真正實現拎包入駐。”漢臺區產投集團產業板塊副總經理楊東超表示,目前已有欣達仕業、卿如故漢服等9戶企業相繼入駐,形成了輕工業產業集聚區。

科技賦能“小魔芋”:百天建成產業園創出“漢臺速度”
走進漢臺區大健康富硒魔芋食品產業園,嶄新的生產線正高速運轉,工人們忙著包裝新下線的魔芋食品。這個總投資9900萬元的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110天,創造了項目建設的“漢臺速度”。
“我們已與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知名企業達成合作,自創品牌‘魔小愛’近10款產品也已陸續上線。”產業園副總經理周益斌告訴記者,項目全面投產后可新增就業崗位600余個,新增產值4.4億元。
漢臺區經濟貿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韜表示,該項目利用閑置廠房大幅降低綜合成本,突出“工業+旅游”融合理念,通過“企業+種植基地+農戶”模式,增強聯農帶農粘合性,讓農戶深度參與產業發展,分享增值收益。

“黃金走廊”通未來:交通建設賦能高質量發展
驅車行駛在315省道漢臺段,寬闊平整的道路兩旁,金谷珍果、寶峰榴園等農業園區依次排開,滿載農產品的貨車往來穿梭。
“十四五”以來,漢臺區整合投資約13.81億元,實施126個民生交通項目,基本形成了外聯內通、布局合理的“七縱六橫”路網骨架。其中,315省道漢臺段成為服務區域產業布局的“黃金走廊”。
漢臺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龍力介紹:“315省道的優化升級,有效串聯起沿線特色農業園區,將分散的種植基地、加工企業、銷售平臺緊密連接,形成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為沿線鎮村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倉儲物流等新業態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交通+旅游”方面,漢臺區著力將315省道打造成為美麗的風景道。通過完善旅游設施,串聯起褒河石門棧道、黃花河、花果山等5大景區,將大量曾經分散的鄉村旅游點、歷史文化遺址、生態休閑區等旅游資源“串珠成鏈”“連線成網”,形成“一日游”精品線路,預計年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帶動超8萬農民吃上“交農文旅融合飯”。
315省道漢臺段的變遷,是漢臺區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未來,漢臺持續優化路網結構,深化‘交通+產業+旅游’融合發展,努力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交通支撐。”漢臺區交通運輸局局長戚祎表示。

楊家山“四微”蝶變:小山村煥發新生機
深秋的楊家山村,柏油路蜿蜒在青山綠水間,用廢舊磚瓦砌成的矮墻、舊石槽改造的花盆、竹編籬笆圈起的小菜園,處處透著匠心獨運的鄉村韻味。游客們或漫步村道,或在“幸福車站”打卡拍照,感受著濃濃的田園氣息。
這個秦嶺腳下的小山村,近年來探索出鄉村振興“四微”(微改造、微自治、微文化、微經濟)新路徑,一舉成為全市農文旅融合發展新亮點,入選全省“千萬工程”示范村。
“我們堅持‘就地取材、舊物利用’,不搞大拆大建。”宗營鎮鎮長胡波指著路邊的微景觀介紹,村里利用閑置生產生活物品與彩繪藝術相結合,打造了7處頗具地域特色的“微景觀”,既保留鄉土記憶又節省改造成本。
更令人欣喜的是,楊家山村通過“微自治”激發了村民共建熱情。村里發動返鄉大學生、年輕干部和有創意的村民參與環境整治,評選“最美庭院”并在年底分紅時予以獎勵,推動環境從“一時美”走向“常態美”。
通過實施微文化,創設“我們一起回鄉”引流IP,開發星空露營、攝影采風等體驗產品,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采取“政府投資+社會資本+村民資產”合作模式,整合445萬元產業資金撬動社會資本673萬元,流轉閑置宅基地建設精品民宿集群……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62.8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6萬元,較脫貧退出時顯著增長。
“如今我們楊家山,老百姓收入高了,笑容更多了,生活更幸福了!”村黨支部書記楊超的話語中透著自豪。
從智能工廠到魔芋產業園,從交通干線到美麗鄉村,漢臺區正以扎實的行動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